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十三日,徐霞客到達現(xiàn)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在劍川停留四天(十四日至十七日),主要游覽了劍川古城、金華山、滿賢林、沙溪鎮(zhèn)、海門橋、寶相寺等地,寫下約7000字的日記,較為詳細(xì)地記錄了劍川的風(fēng)土人情。
劍川,隱于山水,風(fēng)光秀麗,珍藏一方詩意時光。循著徐霞客的步伐,我們走進這片土地,去邂逅靜美的山水、尋找歲月的痕跡。
劍川古城:感受古韻悠長
劍川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走進古城,除了20世紀(jì)50年代初被拆除的城墻、門樓和衙署外,護城隍壕、壕橋、棋盤式建設(shè)格局和街巷道路的布局、走向、尺度等依舊尚存,四處流水潺潺,古韻悠悠,如一塊璞玉靜存于時光洪流中。
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劍川木雕、白族布扎、黑陶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熠熠生輝。劍川素有“木雕之鄉(xiāng)”的美譽,千百年來,劍川匠人在一錘一斧、一敲一鑿間,締造了精湛的木雕工藝,劍川木雕美觀大方、高雅別致、堅硬柔韌,充分展示了白族群眾高度的藝術(shù)水平和文化涵養(yǎng),成為我國獨樹一幟的民族工藝產(chǎn)業(yè)。
布扎刺繡飾物是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制品,布扎工藝歷史悠久。白族布扎以劍川一帶最具代表性,制作的布扎既有刺繡的風(fēng)格,又有布扎的味道,形成獨具特色的白族布扎藝術(shù)。按劍川當(dāng)?shù)匕鬃辶?xí)俗,每逢端午,兒童胸前都會掛一串布扎,以祈求平安,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位于劍川古城中的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是游覽古城的首選“打卡地”,是國家方志館在全國設(shè)立的第六個國家分館,也是西南地區(qū)首個國家級方志館分館,同時又是第一個具有國際屬性的國家方志館。行走在館內(nèi)的絲路文化長廊上,可以縱觀先秦漢晉時期、唐宋時期、元明清時期、近現(xiàn)代時期以及新時代的“一帶一路”倡議等整個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發(fā)展時期;穿梭在各個展館間,可以追尋古人曾經(jīng)走過的路,感受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崢嶸歲月和風(fēng)物神韻……
滿賢林:邂逅千獅奇觀
滿賢林又稱千獅山,原名“蟒歇嶺”又名“買閑林”,取“買取深林半日閑,萬戶煩惱隨云去”之意。山上山巖嵯峨、松林蒼翠。峭壁上,歷代名人的題字高鐫于上,氣勢雄渾。徐霞客因“愛其幽靜,為息閣中作記半日”,在此流連忘返。
沙溪古鎮(zhèn):且把時間遺忘
沙溪古鎮(zhèn)地處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黃金旅游圈核心區(qū),是大滇西旅游環(huán)線上的重要節(jié)點。2001年,沙溪(寺登)區(qū)域入選101個世界瀕危建筑保護名錄,被譽為“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這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zhèn),文化璀璨,有石鐘山石窟、興教寺、茶馬古道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nèi)的石寶山歌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古鎮(zhèn)里的先鋒沙溪白族書局,用小眾且獨特的設(shè)計將歲月留下的印記都融進了書香里。走進它,仿佛置身書海“遨游”,不擁擠、不吵鬧,悠悠午后,翰墨書香,人文和鄉(xiāng)土在此縈繞。
在沙溪古鎮(zhèn),還可以走過馬蹄聲“噠噠”回響的玉津橋、昔日繁華的古戲臺,挑一件喜歡的手工制品,看朝陽升起、夕陽西下……穿越人山人海,停留在沙溪,“做一次茶馬古道的過客”,喂馬劈柴、煙火人間,把一切時間遺忘。
金華山:探秘摩崖石刻
金華山坐落在劍川縣城西南,是老君山脈下的一個支峰,山形如“金”字,日出山頂時一片金光,故以“金華”為名。《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所記金華山各個景點特別詳盡,例如石刻天王像、金華山石塔、玉皇閣及蟒歇林等。
金華山摩崖石刻,俗稱“石將軍”。崖壁上浮雕毗沙門天王及兩位侍者,通高5.23米,寬4.8米。毗沙門天王體態(tài)呈直立狀,是大理地區(qū)最大的造像之一。摩崖石刻的雕刻年代為大理國時期,造型風(fēng)格與石鐘山石刻相同。
置身于劍川,穿越歷史煙云,傾聽光陰里的故事,讓自己也成為故事里的人。
本文由nvshiwu發(fā)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zhuǎn)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