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融匯中外建筑風格的古寺廟
長期以來,長城一線都是農耕文化區與游牧文化區進行民族融合的大平臺。遠在漢唐,我國北方的長途運輸線,張家口至烏蘭巴托的商道已經開通。明朝特許,漢、蒙在張家口“茶馬互市”,北方絲綢之路打通,清代至民國初年達到極盛。在張家口最為壯觀的是英、德、美、日、法、俄、荷蘭等多國外商聚集的開放局面。伴隨外商到來的還有領事館等機構。中外商賈、官員聚集張家口,帶來了國內各民族和外國的文化、習俗。一時間,商家拓建街區、
在蔚州,玉泉古寺碑記鐫刻的元世祖詔書,行文粗淺,字體笨拙,反映了元初北方民族與中原文化融合初期的時代印記。
在懷來縣有藏傳佛教的觀音殿。壩上曾建有諸多藏傳佛教的喇嘛廟,如波羅素廟、海流圖廟等都有100多間廟產,100多位喇嘛。赤城縣大海陀鄉施家村南約2.5公里處的群巒林海中,有三座同樣大小的磚石結構喇嘛塔。塔高4.2米,塔基平面為八角形,整體呈圓柱狀,須彌座上飾覆蓮一層,仰蓮兩層,承托著瘦形覆缽和七重巨大的相輪。據塔銘記載,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建。這三座塔是明清造塔史上罕見的藏式佛塔,也是本地塔苑建筑中時間最晚的一例。
陽原縣東城有建于遼代以前的“蒙古召”,遼時契丹人常在此誦經拜佛,北宋時改為朝陽古寺,后又稱“千佛寺”、“西大寺”。正殿供魔家四將——魔里清、魔里宏、魔里海、魔里壽。
張家口古寺廟的單體建筑,除去一般地區普遍都有的殿、堂、樓、閣等常見類型外,還有眾多特殊類型的寺廟類建筑。
1.嘆為觀止的洞、窟
沿110國道行至懷來縣北辛堡鄉東拐,就到了方家沖。大山深處,怪石嶙峋,草木蔥蘢,云霧繚繞,溪水潺潺。轉過一道彎,迎面數十米高的斷崖上,一道瀑布由崖頂跌落進崖下深潭,斷崖上書“飛龍瀑”,古人稱“五道壺”。據《懷來縣志》記載,“五道壺,城北三十里有石洞五重……中間殿亭佛像皆石為之。”這就是一度香火旺盛的天皇山。天皇山的來歷,尚未見到史料記載,民間傳說,上古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曾在此居住。到清末形成京西北著名的“九沖八大寺”。
在蔚縣境內,蔚州鎮南十幾公里翠屏山東端的十八堂,有一個洞窟式寺院諸佛洞。白草庵村西北三峰鼎峙,有位于北峰之上的老山寺石窟殿。
還有宣化縣的柏林寺。其主要建筑為北山坡上的西佛洞、千佛洞、東佛洞三座石窟和一座多寶佛石塔。在東北方,一個奇特的天然大石球兀立于山坡上,直徑約10米,并被匠心獨具地鑿空為室。
其他還有如佛教的下花園石窟,道教的赤城朝陽觀、金閣山石窟等。
2.彌足珍貴的壇、臺
涿鹿的釜山上已被確認存有黃帝祭天的古壇。
被稱為京西第一衛的萬全古城,曾設有社稷壇、城隍壇、先農壇、歷壇等多個壇。
據《蔚州志》記載,蔚縣縣城外建有社稷壇、風雨雷山川城隍壇、先農壇、歷壇等。
3.品類紛繁的塔
塔,隨佛教傳入我國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建筑形式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可謂千姿百態。
許多寺廟的屋宇毀圮后,塔保留了下來。因此張家口多數縣區都保存有塔類建筑物。如宣化區的立化寺塔、蔚縣的南安寺塔、赤城縣的重光塔、涿鹿縣的炬禪師靈塔、陽原縣的鷲峰寺塔等。
陽原縣的開陽堡有三座磚塔、一座石塔。南、北磚塔為和尚圓寂所建,堡東的磚塔和堡西北的黑石塔為風水需要所建。其中三座磚塔無存,黑石塔雖圮倒,但主要構件幸存,是一組民族樂器形狀的石雕,座基和二層為一副大镲,三層為一面大鼓,四層為一面大鑼,五層為一口大鐘。為何用樂器組塔,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1985年,赤城縣在大海陀鄉長春溝岔口處,發現兩處不見經傳的寺廟遺址。北為寶山寺,南為長春廟。皆建于明正德年間,直到清末香火未斷。如今殿宇已毀,碑刻、古松還在。特別是七座墓塔——寶山寺塔群基本完好,可謂山中藏秀,塞外含珠。其中兩座高僧塔獨具風采。一座建在長春廟前的孤峰上,碩大的覆缽,氣凌霄漢。兩側懸崖探首張口,成二龍戲珠之勢。
4.形式多樣的坊、表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