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同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均是“中國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橫亙山東東西泰沂山脈上的齊長城,由于已經(jīng)具有2600多年的歷史,隨著朝代更替、風雨變幻,它的威武與壯觀和明清長城有著天壤之別。
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受文明程度的影響,當時既沒有現(xiàn)代的施工機械,也沒有四通八達運輸建筑材料的道路。齊長城又多以高高的山脊為界,所以多以就地取材的干石砌壘,或者是夯土建筑,當然不乏據(jù)險為墻,最大程度地借助地勢建成。歷經(jīng)千年歲月,齊國和魯國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了地域限制,天然屏障齊長城也逐漸風化或被當?shù)鼐用衿茐模蚨嬲z存的高大的城墻或者關(guān)隘是找不得。
齊長城在長清界內(nèi)有一段是與泰山相毗連的,在泰山西麓有一座山叫長城嶺,長城嶺下有一個村莊叫長城村。
長城村流傳著孟姜女故里的故事,齊長城自村西的大山,跨過山村,又逶迤經(jīng)過長城嶺,經(jīng)大寨山,進入臥龍峪,這一段長城遺跡如今依然明顯,最為神奇的是在綿延的山脊上,卻是一段明顯的夯土長城。
于是,民夫們輕輕生生地牽來遠處的巨石,把這一帶的長城修筑得又高又險。后來長城忽然坍塌,萬千巨石滾落在坡梁溝壑,臥龍峪便有了這些“將軍石”、“九子石”、“磊落光明石”“君子之交石”、“連心石”、“山盟石”等。
這一段長城痕跡非常明顯,而且是橫亙于大寨山——臥龍峪——北頂山的山脊上,其中夯土底寬6-8公尺,頂寬5-7公尺,高3-4公尺,無論從空中俯瞰,還是遠處遙望都非常的明顯。雖然沒有明清長城的巍峨,但依然像長龍一樣臥伏在臥龍峪大峽谷的北山上。齊長城山脊段多為干石疊壘,或據(jù)險為城,但在高五六百米的山脊上,如此長的夯土長城非常罕見,畢竟夯土從哪兒來?這可不是現(xiàn)代,運到山脊上如此多的夯土,那得多大的工程啊!
如今的臥龍峪已經(jīng)不同以往,有盤山公路可以直達山頂。臥龍峪自然風光優(yōu)美,溝谷幽深,縱橫交錯,怪松奇石遍布,四周山峰峭壁環(huán)繞,植被茂密,四季常青,潭瀑溪流常年不斷。因地處泰山西麓,其實它與泰山景區(qū)的景色有些相似,但更加的清幽。
3、子房洞,漢留侯張子房故地,墓碑、子房廟,半山石洞,子房洞,深90余米,山頂古代軍事防御建筑遺跡,山下有古黃連樹周長四米,東南方上山,東面有子房墓,子房庵遺址,山后是門牙風景區(qū),沿山頂東走,有風光帶,自小道。
探訪臥龍峪齊長城,可以自駕登臨山巔,當然臥龍峪是免費的生態(tài)景區(qū),汽車在巖石聳立的峽谷穿行,青松翠谷,溪流潺潺,如不是山路的崎嶇讓人提心吊膽,一路的景色真是醉人心扉。
齊長城位于龍鳳莊園所在的果林山脊上,兩側(cè)有鐵絲網(wǎng)保護,向西北方向延伸到大寨,然后逶迤而下到長城村東山;向東南則通向北山頂。
到了大寨附近,兩側(cè)的樹木則不見了,裸露在山脊上的齊長城更加明顯了。遠看要山脊上的崖壁,其實是人工修筑的夯土長城。如今我們行走其上,嗚咽的風吹過,2600多年前的金戈鐵馬隨風而逝,今朝我們只能看到果實累累的盛世繁華。
長清臥龍峪生態(tài)風景區(qū)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臥龍峪生態(tài)風景區(qū)位于長清縣萬德鎮(zhèn),距濟南市50公里,占地六千余畝,屬市級森林公園,南鄰泰山,北依靈巖寺,西距104國道五百米,處在山東省“山水圣人”黃金旅游線上。臥龍峪風景區(qū)依。
齊長城臥龍峪段(濟南長清區(qū)),雖然沒有齊長城的巍峨,但它卻是保存最好、最原始的夯土齊長城,我曾拍過臨朐桲根腿段夯土齊長城,它的海拔更低,夯土也沒有這一段高大。兩者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臥龍峪的自然風光更美一些。
2、龍鳳莊園,位于萬德街道店臺村海拔560米的東山上,南依泰山旅游景點桃花源,北鄰自然景區(qū)臥龍峪,東邊是貫穿整個園區(qū)的古齊長城。3、蓮臺山,俗稱小婁峪,景區(qū)內(nèi)山巒迭嶂、環(huán)抱如廓,谷深林密、奇洞眾多。4、長清湖,。
壹點號老靳行色
本文由nvshiwu發(fā)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zhuǎn)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