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重慶最有記憶的地方,就是渣滓洞、白公館和文革武斗“八一五”公墓。
那是因為小說《紅巖》、電影《烈火中永生》和重慶文革武斗事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在去渣滓洞的路上,問過出租車司機司機,關于沙坪公園的紅衛(wèi)兵墓群的事情,司機一無所知,看來歷史真的要把這些當年“心向紅太陽”,誓死捍衛(wèi)革命的紅衛(wèi)兵忘記啦。
驅車到了歌樂山附近,離渣滓洞集中營還有千八百米,因為游客太多,實行交通管制,不允許出租車到達景點門口,只能步行啦。
重慶的渣滓洞免費。不需要領取門票,但需要通過實名制預約,預約后可以通過預約二維碼或預約身份證進入景區(qū)。渣滓洞景區(qū)免費參觀,于2019年1月1日實行實名制網(wǎng)上預約,參觀游客可通過官方渠道進行票務預約,通過預約二維碼或預約身份。
渣滓洞原是重慶郊外的一個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溝,位置較隱蔽。1939年,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逼死礦主,霸占煤窯,在此設立了監(jiān)獄。分內外兩院,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刑訊室等,內院一樓一底16間房間為男牢,渣滓洞恐怖圖片,另有兩間平房為女牢。,
關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進報”案、上下川東三次武裝起義失敗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許建業(yè)、何雪松、羅世文等,最多時達三百余人,此地還曾居住過“小蘿卜頭”和他們一家人。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在潰逃前夕策劃了震驚中外的大屠殺,僅15人脫險。電影《烈火中永生》、小說《紅巖》和歌劇《江姐》反映的都是這個地方發(fā)生的故事。
若你對紅巖文化感興趣的,白公館和渣滓洞是不能錯過的景點。白公館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別墅,1939年國民黨軍統(tǒng)局將此地改建為監(jiān)獄,1943年中美合作所改為第一監(jiān)所。 渣滓洞挨著白公館,白公館游覽完就可以步行到渣滓洞去。渣滓洞原是重慶郊外。
白公館,距渣滓洞 2.5公里。原本是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因白駒自詡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后代,便附庸風雅用詩人的字號“香山居士”前面二字,為自己的別墅取名為“香山別墅”。而附近老百姓還是習慣性的按照當?shù)氐牧曀追Q為“白公館”。1939年軍統(tǒng)局用30兩黃金將其強行購買,改成秘密監(jiān)獄。1943年&34;成立后,白公館曾改為來華美軍人員招待所,到1945年又作為特別看守所重新關人。白公館關押人員最多時達100多人。
白公館與渣滓洞的區(qū)別是,白公館里關押的都是軍統(tǒng)認為“案情嚴重”的“政治犯”。譬如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將軍,“挺進報”作者陳然烈士,同濟大學校長周均實等。包括抗日將領楊虎城將軍,共產(chǎn)黨員宋綺云、徐林俠夫婦及幼子&34;等皆被囚禁于此。
白公館渣滓洞游覽順序:烈士墓-紅巖廣場-烈士紀念碑-白公館-香山別墅-渣滓洞監(jiān)獄。從小什字出發(fā),到渣滓洞、白公館,可以坐軌道1號線在烈士墓站下車,然后可以出站轉公交到白公館那里,從白公館到渣滓洞可以步行,門口也有很多。
大家最熟悉的小蘿卜頭在獄中出生。隨著他一天天長大,父母親和獄友們努力為他爭取學習的機會。在白公館,他一邊隨同黃顯聲將軍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一邊不斷幫助獄中難友秘密地傳遞情報和紙條。解放前夕,特務們殘忍地加將年僅八歲的小蘿卜頭秘密殺害。
游覽路線:渣子洞-白公館-磁器口古鎮(zhèn)注:因渣子洞、白公館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口。每個人都應該注意時間。建議先參觀兩個場館,再去磁器口古鎮(zhèn)。交通:三個景點距離都挺近的。如果人多,可以考。
1949年11月27日,重慶解放在即,國民黨對渣滓洞和白公館的獄友開始大屠殺,300多名革命志士犧牲在黎明之前,僅35人幸運脫險。這些烈士絕大多數(shù)都是年輕人,許建業(yè)、江竹筠等都沒有超過三十歲。
本文由nvshiwu發(fā)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