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州,三坊七巷是一定要打卡的地方。走進三坊七巷,如同打開半部中國近代史。這里有眾多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堪稱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更有“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的美稱。
走進三坊七巷隨便一座宅院,都會收獲滿滿、感受深深,斷不會有失望、遺憾。步入郎官巷24號,是清代鳳池書院山長林星章舊居。整座院落共五進,主人的書房位于全院中部,遠離喧囂,處幽取靜。書房前種有兩株老梅,后人因此也以“二梅書屋”代稱“林宅”。
主要景點有:嚴復故居、書店、水榭戲臺、小黃樓、林故居、天后宮、郭故居、大院、謝家祠、故居、游故居、劉冠雄故居、文藝博物館等。試用期為一年。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總面積約45公頃。是南后街兩側由北。
二梅書屋前,假山背靠墻壁,一座六角亭子因為在墻角,只有正常亭子的四分之一大。從假山可以登上另外一座二層方亭,這亭子依墻而建,也只有半個。院子主人在有限的空間內,巧思布局出一個自然山水的場景,甚至還按透視方法在假山的稍遠處建了一座小小的寶塔,并高低錯落地種上樹木花草。
走出二梅書屋,不遠處是嚴復故居。毗鄰的巷子是楊橋巷,那里先后住過林覺民、冰心,沈葆楨、林聰彝的故居則在附近的宮巷內。此外,陳寶琛、林紓、林徽因、郁達夫等眾多名人也都與這里淵源深厚。難怪有人詼諧地說,三坊七巷是中國“畝產”歷史文化名人最多的地方。
1、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后的拆遷建設后留存下來的歷史街區之一。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脈昌盛之地。2、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杰,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
追溯三坊七巷的歷史,原福建博物院院長吳志躍介紹說,公元前202年,勾踐后裔閩越王無諸開始修建福州城。多年后西晉戰亂,一些中原旺族衣冠南渡到此,他們選在三坊七巷落腳。之后,唐宋時期福州城大發展,福州被譽為海濱文化中心,三坊七巷格局初定。
出入坊巷的人換了一代又一代,然而詩書翰墨卻一直流傳下來。正如郁達夫所說,“兩榜進士匾額,多如市上招牌”。
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中期以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大夫傳統與中國近代歷史交織在一起,再加上船政學堂、馬尾船廠在福州的創辦,這里便涌現出大批中國近代的風云人物。
位于南后街北口西側與楊橋巷交匯處的楊橋路17號,現在開辟成林覺民故居和冰心故居。這里原是林覺民祖輩七房人家的聚居處,因為林覺民廣州起義殉難后,林家要避禍遷離,于是將房子轉讓給了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謝家一直住到上世紀50年代,冰心十一二歲時曾在這里居住。
墻外西南角又有一小院,是當年林覺民夫婦的居室,南面小天井,花臺上植有臘梅樹。這正是林覺民《與妻書》中描寫的情景。
對于院子,冰心在《我的故鄉》這樣記述:“我們這所房子,有好幾個院子,但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進屋子的前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每個‘天井’里都有一口井,這幾乎是福州房子的特點。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室和書房。幾乎所有的廳堂和客室、書房的柱子上、墻壁上都貼著或掛著書畫?!?/p>
這里的紫藤書屋,過年的燈市,都讓年少的冰心記憶深刻。雖然她在這里只住了兩年的時間,但這段時光卻是她晚年回憶里最豐滿的部分。
景點很多,首先每條巷每座坊都是一個景點;第二就是里面眾多的名人故居,每個坊巷前的標志牌上都會標出故居位置:比如冰心和林覺民故居(一個故居住過兩個名人哦)、嚴復和林紓故居(兩大翻譯家的故居是緊挨著的)、沈葆楨。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獲驚喜】
作 者:劉燕楓
編 輯:黃 今
石香云
簽 審:何 宇
林 純
制作人:汪 鑫
監 制:洪 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
郭柏蔭故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黃巷東段北側4號,俗稱“五子登科”宅第。保留完整,明、清兩代建筑風格并存,是福州典型的民居建筑。參考資料來源:三坊七巷官方網站-旅游景點 。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魅力永傳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