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清十三陵和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于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長陵左右。
明十三陵分別是: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清十三陵墓地比較著名的景點有:孝陵、裕陵等,其中,孝陵是順治皇帝的陵墓,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墓。清東陵于1661年開始修建,占地面積約為8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為國家5A。
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后合葬的,如長陵;也有一帝二后合葬的,如定陵;還有一帝三后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并有一個有帝無后的陵-德陵;現十三陵開放的景點只有四處:神路、長陵、定陵和昭陵。
長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規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長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構架而成,是我國古建筑中罕見的珍品,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筑之一,是北京地區保存下來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筑。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定陵為中等陵墓,規模次于長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細,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距離北京約50公里,總面積120余平方公里.1961年,十三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是。
定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墓。定陵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一座按照國家計劃進行主動考古發掘的古代帝王陵寢,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
十三陵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_及其三位皇后十三陵昭陵的合葬陵寢。歷史上明昭陵屢遭破壞十三陵昭陵,1987年4月開始修復,1992年修復完畢,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 昭陵的陵寢制度在。
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