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宿”是一種提供有別于傳統飯店、賓館等的住宿體驗,給游客溫馨親切的家的感覺的旅游接待設施。國內對于旅游“民宿”的研究逐漸成熟。文章對國內外旅游“民宿”研究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歸納和評述。指出民宿從低端單一產品、同質化開發、個體經營、分散布點向高級且有特色的休閑產品、差異化發展、企業操作和集群布局轉變的發展趨勢,并提出未來國內旅游“民宿”的研究方向。
一、引言
[5] 李雄華. 可持續旅游資源保護制度體系建設的研究[D]中南林學院, 2003 .[6] 吳書光. 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05 .[7] 李建華. 基于生態承載力的森林旅游資源可持續經營研究[D]中南林業。
大眾旅游背景下,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鄉村旅游接待設施建設是以招待所、小賓館、農家樂等形式為主。一方面接待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考慮到維護鄉村景觀特色,住宿設施也不需要照搬城市酒店的形制與規模。民宿作為一種多利用自家閑置房屋,家庭經營,提供多種特色服務的接待設施,可以較好滿足以上兩項需要。
在中國,臺灣是較早發展民宿的地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臺灣墾丁國家公園為解決住宿不足的問題,衍生出一種簡單的住宿形態:有空屋人家掛起民宿招牌或直接到飯店門口、車站等地招徠游客,從而興起民宿業[1]。大陸的民宿起步較晚,發展迅猛,麗江、拉薩、陽朔、成都等地的民宿數量增長較快,品質也很高。但國內很大一部分民宿仍停留在簡單提供住宿或餐飲的初級階段。
目前,民宿的蓬勃發展也引起了旅游學者對于相關問題的研究。本文試圖通過文獻綜述,歸納和評述其研究進展,對推動鄉村民宿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啟發。
二、國內外研究進展
為了解近年來國外對民宿的研究概況,筆者在Science Direct、Springer中按照“篇名”“關鍵詞”“摘要”鍵入“bed and breakfast”進行了檢索,不限時間段,并對所得到的文獻進行了篩選,選取與旅游專業相關的期刊共48篇。其中,《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8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6篇,《Tourism Management》6篇,《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5篇,《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篇;其他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等20篇。
國外學者認為,“民宿”一般指B&B (Bed and Breakfast) ,并有一系列的家族性詞匯來表示同樣含義,如Family Hotel,Family Inn,House Hotel,House Stay,Guesthouse等。國外民宿業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已相當成熟,其顯著特點是:①業已形成行業協會組織;②經營中高度關注人性化和個性化;③服務內容呈現多樣化;④民俗化、本地化、家庭化。與其成熟發展的狀況相匹配的是,民宿研究也相對系統。研究對象包括民宿業主、民宿行業管理以及游客。民宿市場和業主與游客關系的研究是其中的重點。研究涉及了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學等多學科。從研究方法上看,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并舉,采用了問卷調查、訪談、文本分析和傳記等。
一些國外學者的研究發現,選擇民宿的游客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對“家”的氛圍敏感。如Jones D.等 (2011) 調查了香港游客對中國大陸民宿的偏好,發現年輕、接受中高等教育、中等收入水平的女性是大陸民宿的主要目標群體[2]。Chen L.等人 (2013) 對臺灣游客的調查發現,選擇民宿的游客呈現出核心家庭、獲得良好教育及中低階層的特征[3]。Gunasekaran N.與V.Anandkumar (2012) 在對印度Pondicherry地區旅游者的研究中發現,“家一樣的氛圍”“物有所值”“本土性”“主客關系”是影響旅游者選擇民宿的主要因素[4]。需求研究中對民宿游客的動機、意愿和滿意度研究也占有較大部分。Chen C.等人 (2013) 以Kinmen島為例研究了民宿市場中服務質量、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三者的相互關系[5]。
國外學者對民宿產業的研究主要反映在民宿規模、民宿業主行為以及經營方式等方面。例如Lanier P.等人 (2000) 調查發現,該時期美國有31%的住宿設施轉變為了民宿,并且提供1~4間和5~8間客房的民宿分別占到33%和33%[6]。Ingram H. (1996) 發現,英國民宿的業主通常是獨立的所有者兼經營者[7]。Donald Getz,Jack Carisen (2000) 以澳大利亞西部農村的鄉村旅游及接待業經營和所有者為研究對象,發現其主要目標與生活方式及家庭相關[8]。此外,也有從社會學等的角度研究民宿業主。如Hsieh,Y.J.等 (2009) 發現在美國個人主義和臺灣集體主義文化背景差異之下,后者B&B業主能更好地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9]。
國外民宿業采用多種營銷手段開展了市場營銷,口碑營銷該產業使用最頻繁也最有效的手段。Lubetkin,M. (1999) 研究發現民宿顧客與經營者偏好的營銷方式在重要性上存在偏差,但口碑營銷、手機營銷、旅游手冊是二者使用頻率都很高也很有效的方式[10]。Kline S.F.等人 (2005) 對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民宿網站評價發現,這些網站在吸引性方面做得很好,但在用戶友好型、市場有效性、技術性方面還有待提高[11]。M Jeong (2004) 發現顧客對于B&B網站提供的信息的滿意度是其再次使用該網站的最主要的決定因素[12]。
Wang Yu (2007) 研究了納西民宿,發現即使在明顯舞臺化或者人為構建的環境下,定制化的原真性 (customized authenticity) —種東道主社會與旅游者共同建構的原真性也能被旅游者所感知[14]。Stringer P.F. (1981) 在對英國民宿業主和來自澳大利亞的民宿游客的深入訪談中發現,業主與游客之間不僅僅存在交易關系,更有情感上的聯系,但這種界限是模糊的[15]。Hultman J.與E.A.Cederholm (2010) 也發現民宿主客的商業性友誼存在社會、時間和空間上的復雜性[16]。
Nuntsu N.等人 (2004) 對南非Buffalo的36位民宿業主電話調查,發現其發展的阻礙主要有當地的犯罪活動,提供多種服務但缺少重點經營的項目,缺少創新與技巧,以及缺少機構支持和籌資渠道[17]。Lanier P.與Berman J. (1993) 認為,民宿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城市規劃的分區制以及當地的一些規章制度 (如房間數量的限制會阻礙業主的正常收益) 。同時他們還對homestay/hosthome,bed-and-breakfast,bed-and-breakfast inn or lodge,county inn分別作了詳細的界定和區分[18]。Kelley C.L.等 (1996) 對民宿“副業”性質進行了探討,指出對出于興趣和愛好而經營的民宿業主的稅收減免會促進民宿產業的發展[19]。Sherry J.E.H. (1993) 對民宿經營的合法性以及如何規范化、合理化進行了探討[20]。可以發現,我國民宿的處境與其在西方20世紀90年代極其相似。
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的一個部分也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Aliza Fleischer等 (1997) 在對比以色列與歐洲、北美地區的鄉村民宿后得出,鄉村旅游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21]。Kuo F.與C.Kuo (2012) 嘗試將民宿融入生態旅游中。他們在對臺灣關子嶺地區的調查中發現,民宿與生態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別、年齡、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相似性,但二者在生態景觀上差異較大[22]。
圖1 國內旅游民宿文獻數量
不論是從文獻的數量還是研究的內容方法等方面來看,國內民宿研究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6年及以前,主要研究民宿的概念、開發條件、市場定位、競爭優劣勢分析,民宿的發展現狀、出現的問題、對策以及建議,經營管理模式。此階段的研究宏觀、寬泛而不深入,集中研究民宿的問題、對策但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以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為主。第二階段是2007年至今,主要從游客體驗、網絡、利益相關者等方面研究民宿的經營策略和營銷模式、民宿的可持續發展、服務質量等評價體系。此階段的研究更為具體深入和多樣化,結合了消費者行為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服務學等。對定量研究逐漸重視,并注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結合。國內有關民宿的研究多是農家樂類型,而家庭旅館類型的民宿文獻較少。
在我國,民宿的稱謂及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而準確的概念。在研究民宿相關問題時,出現了“民宿”“家庭旅館”“農家樂”“民居客棧”等各種提法。總的來說,這些提法的含義相似但又有所偏重,其中前三種提得最多。總結國內對于“民宿”及相關概念的定義,筆者發現這些住宿接待設施具有以下四個共同點:①家庭經營,通常管理者即所有者;②與民宿主人有一定程度的交流;③經營規模較小;④提供多種特色服務。
中國大陸民宿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偏重住宿的“家庭旅館”;二是偏重餐飲的“農家樂”。前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旅舍“逆旅”,在現代則是20世紀90年代初為解決假日旅游住宿難問題而出現的旅館。而后者則與國內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鄉村旅游關系密切,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而聞名。它最初發源于休閑之都———四川成都,后來發展到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國[23]。
總的來說,“農家樂”“家庭旅館”等旅游接待設施近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自身服務項目的多元化使其本身已不僅僅局限于提供住宿等服務。本文選用“民宿”這一概念,在范圍上包括其他各種形式相近的接待設施。但為了表述的準確性,在引用時尊重原文使用的稱謂。根據經營項目,民宿分為以住宿為主的“家庭旅館”和以餐飲為主的“農家樂”。后者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更多是與鄉村旅游緊密相連。不僅能提供當地特有的體驗活動,以低破壞性的經營方式經營,還結合了當地資源并能凝聚地方向心力。
王秀紅等對上海、武漢、成都城市近郊農家樂的實證研究發現其開業動機主要為“賺錢”“喜歡田園生活”與“事業追求”;三地業主的開業起始目標雖然存在差異,但都呈現出農家樂初期發展階段的特點[24,25]。
2005 [5] 鄒艷芬. 中國股票價格理論研究[D].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2001 [6] 公學國. 體驗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經營研究[D]. 山東大學 , 2006 [7] 張穎. 重慶都市旅游目的地品牌營銷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 ,
蔡碧凡、俞益武、張建國、夏盛民 (2007) 以衢州市七里鄉為例,分析了當地居民對“農家樂”旅游影響的感知程度及對旅游業的態度,發現居民對旅游正面影響的感知明顯強于負面影響的感知。居民感知最深的是經濟影響,其次才是環境和社會文化[26]。周笑益 (2009) 利用Doxey刺激指數、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理論、利益主體理論、旅游人類學理論等,以目的地社區居民感知為切入口分析了農家樂旅游帶來的社會文化影響[27]。
旅游管理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篇1 [1]魏心宇.淺析中職旅游管理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術在中職《中國旅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考試周刊,2017,(91):143. [3]谷靜.經濟全球。
國內許多學者對于“民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并探究了應對策略。民宿,尤其是鄉村民宿總體呈現明顯的城市化傾向。周玲強、黃祖輝 (2004) 指出一些開辦農家旅館的農戶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盲目學習豪華飯店改善硬件設施,從而陷入了城市化誤區[28]。欒坤 (2005) 也指出鄉村家庭旅館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發展方向趨向與城市賓館酒店同質的現象并且檔次較低,服務不規范,無證經營,且管理跟不上規模擴大的速度[29]。除了接待設施的城市化傾向,學者們也普遍發現民宿文化內涵缺失以及經營管理、營銷等方面的不足。例如,王顯成 (2009) 指出鄉村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的載體,在發展中存在著缺少規劃、破壞鄉村地景風貌,缺乏農村文化內涵,缺乏前瞻性、整體性的地域整合規劃,房屋及土地權屬復雜,發展后勁缺乏,經營者素質不高,服務市場意識低下等問題[30]。
據此,旅游學者針對政府、民宿經營者等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措施。這些建議和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政府的引導作用。如,謝雨萍和李肇榮 (2005) 指出,要采取政府引導,強化民居旅館的管理,加強教育培訓,發揮民居旅館傳承傳統居住文化的作用[33]。而針對經營者,學者們主要從服務、設施、管理方面提出建議。如,楊疏 (2012) 提出鄉村家庭旅館經營者要從“服務意識”轉變為“主客意識”,并就構建鄉村家庭旅館體驗性做好主人與客人的溝通幫助,并加強其軟硬件的設施配給[34]。
綜合各方的意見,現階段我國民宿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休閑設施及配套的基礎設施不齊全; (2) 經營者素質不高,服務接待水平和市場意識較低; (3) 缺乏規劃; (4) 缺乏特色; (5) 破壞污染環境。
而在我國各地民宿發展問題的應對策略中,學者們也普遍提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需要政府及協會的扶持和引導,不僅要維護市場秩序,還要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對民宿經營者予以指導和培訓;第二,民宿要努力打造特色化,注重產品與服務的同時還加強其營銷工作。
趙越,黎霞 (2010) 從經營者角度出發,得出影響城郊型鄉村民宿經營者經營風險感知的主要因素是鄉村民宿的利益相關者狀況、服務設施狀況和旅游業環境狀況[35]。胡敏 (2007) 通過“動機一消費行為一服務品質”模型的建立,發現經營者、鄉村風情、價格和區位是民宿經營中的異質性核心資源,其中經營者和鄉村風情是主要的競爭優勢來源[36]。
景再方、楊肖麗 (2010) 提出了中國鄉村旅居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差別化發展戰略模式、分層漸進式消費模式等[31]33。學者們也關注民宿的可持續發展。與一些學者探究的民宿的經營模式有所不同的是,鄒統釬 (2005) 強調農家樂發展的“本地化”、家庭化、特色化和兩棲型的經營[40]65;還有一些學者從共生視角研究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41]。但大多數有關民宿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只是一般的現狀對策分析,且大同小異,缺乏深度的建樹性的意見。
把光標放在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在菜單欄上選“插入|腳注和尾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尾注”,點擊“選項”按鈕修改編號格式為阿拉伯數字,位置為“文檔結尾”,確定后Word就在光標的地方插入了參考文獻的編號,并自動跳到文檔尾部相應編號處。
國內學者們對于民宿營銷工作的建議包括了宣傳促銷、市場定位、服務項目、銷售渠道、經營的優劣勢等各個方面。如,廖惠蘭 (2006) 研究了陽朔地區鄉村家庭旅館的營銷方式的現狀,并針對性地提出了SIRF市場營銷組合方案,即主題生活方式營銷、模糊產品營銷、資源互享營銷、家庭氛圍營銷[42]。此外,一些學者也開始探究電子商務與民宿經營的結合。張競予 (2008) 提出了注重品牌個性的前提設計、堅持顧客導向的博客經營和強化購后階段的品牌維護等家庭旅館博客營銷對策[43]。嵇蘭蘭、黃萍萍、熊才平 (2009) 提出建設專題農家樂網站來宣傳農家樂旅游業,并建構模型分析其可行性[44]。隨著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的轉變,國內學者也研究了民宿與休閑旅游的結合,以及民宿休閑旅游深度發展[45]。
學者對于民宿特色化與標準化的研究各有偏向。民宿設施設備、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標準化便于規范行業管理。費維駿 (2008) 引入SE-RVQUAL差距分析模型,建立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46]。同時,針對我國民宿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學者也有探討。如,周建民、蔡曉霞、宋濤 (2011) 指出,我國鄉村旅游標準化存在缺少法律層面的統一規定,規范制定主體與經營主體之間欠缺溝通,限制性條件規定不足,規范內容單一等問題。目前國內民宿標準化的不成熟、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宿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47]。鄒統釬 (2005) 指出,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而其標準管理、規模經營以及經營者的“飛地化”導致了鄉村性的消失[34]67。但其實,民宿的標準化與特色化二者并不矛盾,只要使民宿的參與性、特色化以及鄉村歷史文化的保護等在規范中得到充分體現。目前關于如何達到民宿標準化與特色化的協調平衡的研究還處于空白。針對如何實現特色化也多泛泛而談,缺乏深入的研究。
[19]吳曉,呂紅波.生態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創新探究[J].中國商論,2019,(17):72-73. [20]吳杰.論我國旅游行業管理中的政府行為與旅游管理體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 [21]符大鵬.關于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
目前,理論上對于民宿在某地區發展的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普遍采取解讀民宿概念及特征,分析現狀和發展條件,提出建議的方式。褚蓓 (2002) 對比了杭州和仙華山地區的家庭旅館,指出有利的宏觀環境、政府扶持和靈活的申辦機制,以及具有特色的區域優勢,與當地旅游吸引物的良好結合,較低的機會成本和優良的服務是家庭旅館生存的必要條件[52]。
還有學者探究了民宿產業中的文化消費與符號消費。如,孫曉敏 (2008) 指出,農家樂是通過自身鄉土性的文化符號區別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項目,通過自我檔次定位的符號價值區別于其他農家樂休閑產業,使消費者通過農家樂實現自身價值定位和展現自身品味[53]。此外,也有學者研究了農家樂的景觀設計、綠化規劃、空間特色等內容[54]。
三、國內民宿研究展望
民宿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酒店、飯店、賓館,給游客溫馨親切的家的感覺的旅游接待設施,是人們體驗旅游地風俗和文化的載體。鄉村民宿,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組分,是改善農村生活水平、促進就業實現城鄉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旅游地民宿 (如拉薩、麗江、烏鎮) 則是旅游者住宿、飲食甚至了解旅游地的重要方式。
[15]盧松,楊興柱,唐文躍.城市居民對大型主題公園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以蕪湖市方特歡樂世界為例[J].旅游學刊.2011(08) [16]馬強,段淵古,王min.海州礦國家礦山公園主題廣場景觀設計淺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3(15) [17]陳亞顰,徐。
隨著旅游方式的不斷擴展、旅游內容的不斷豐富以及人們旅游觀念的更新,民宿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特殊的旅游接待設施,也必然會不斷地改變其方式和內容,不斷地尋求最優的方式來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使之不僅僅是一種旅游接待設施,更成為一種重要而獨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從低端單一產品、同質化開發、個體經營、分散布點向高級且有特色的休閑產品、差異化發展、企業操作和集群布局轉變。
通過對國內外民宿研究的對比,以及對我國民宿發展趨勢的展望,筆者認為,今后的民宿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根據民宿所處位置可以分為鄉村和城鎮民宿。現在國內大多研究景區依賴型或者城郊或者少數民族地區的具有獨特文化和鄉村特色的民宿,而對于城鎮民宿則研究得較少。
[2] 孫梅. 奧帆基地:青島旅游新坐標[J]. 招商周刊, 2006,(16) .[3] 李鷺. 抓住奧運契機 推動青島旅游新發展[J]. 現代商貿工業, 2007,(07) .[4] 行懷勇. 青島市旅游經濟優劣分析與對策[J]. 商場現代化, 。
國內雖然仍非常注重宏觀層面政府的作用,但對民宿行業協會的研究較少。未來可以從民宿行業協會、民宿與當地旅游企業的聯動作用,以及民宿的管理體制、民宿的投資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
現在學者要么強調民宿的標準化,要么主張特色化,但如何達到民宿標準化與特色化的協調平衡的研究較少。此外,今后也可以對如何實現民宿特色化進行深入的有針對性的研究。
對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過于依賴量表,而較少采用文本分析法、傳記法等定性研究方法。
目前國內有對于旅游目的地、景區的意象研究,但對民宿意象的研究還處于空白。民宿已經逐漸成為旅游地的形象代表,也是旅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對民宿意象的研究也將有助于經營者及旅游地政府進行相應的營銷。
國內對民宿的研究運用了旅游學、社會學、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學科,但與營養學的交叉研究幾乎沒有。“食”作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動當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美食也成為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的一個要素。如何從營養學的角度探究民宿也將成為一個研究課題。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