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扎染鋪出鄉村致富路
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是中國最大的白族聚居村落,坐落于大理市北部,西靠蒼山云弄峰,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南距大理古城25公里,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全村常住人口1萬余人,99%的人口是白族。
這是一個“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旅游文化傳承與創新,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白族扎染之鄉、州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周城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有“白族民俗文化活化石”之稱。
白族扎染是周城人世代傳承的手工技藝,遠近聞名。將白布按繪制好的圖案用線縫扎起來,染以天然植物染料,經漂洗拆線后即呈現出美麗古樸的圖案。
走進周城村一家名為“璞真”的扎染公司,藍天白云仿佛和院子上空飄揚的扎染布混為一色,輕盈、美麗,這是大理人最愛的“大理藍”。500年前,周城段氏先祖創建了璞真染坊。2015年5月,段氏傳人段樹坤注冊成立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傳承發展扎染事業。在繼承優秀傳統技藝的同時,璞真扎染積極創新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各類扎染產品,年扎染用布量達20萬米左右。2015年,璞真扎染聘請專業文博人員打造的中國第一個白族扎染博物館正式建成,該博物館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和獨具民族特色的白族扎染技藝為一體,為大理增添了一個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點的旅游景點,每年到這里參觀體驗的游客近20萬人次。
近年來,周城村依托區位優越以及民風民俗濃郁、民族工藝品豐富的優勢,以文化、旅游、生態為依托,把白族扎染藝術文化有機融入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形成以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帶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群眾增收致富的良好格局。全村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州、市級非遺傳承人近十人,扎染經營戶近百戶,從業者近千人,并帶動周城村及周邊村莊6000多人從事扎染相關產業工作。扎染制品種類涵蓋服裝、床單、桌布、窗簾、壁掛、挎包、茶杯墊、扎染布匹等250余種,扎染花紋圖案也不斷推陳出新,發展到2000多種。扎染旅游制品年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80%以上產品銷往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游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游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
建水紫陶——千年底蘊激發產業活力
如果說千年建水古城所氤氳的歷史文化似一杯茗茶,那么建水紫陶便是再好不過的載體。在建水,無論是繁華熱鬧的商業街巷,還是寧靜祥和的周邊村莊,大大小小的工坊店面,“陶”始終是貫穿其中的發展主線。
1953年舉行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躋身中國四大名陶之列。但受體制和地域等多種因素影響,此后多年被“遺忘”在了滇南邊地。1998年,建水制陶工坊只有三四家,2002年以前,建水紫陶年產值不足200萬元。
2015年9月,建水紫陶街正式開街。這是建水第一條以紫陶文化為主題的商業街,來自天南地北的美食匯集于此,與之相伴的是紫陶文化體驗、紫陶產品展銷,豐富的文化業態在吸引大批游客的同時,也讓建水紫陶得以持續散發蓬勃生機。
2017年9月,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獲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資格。目前,一個由紫陶產業發展集聚核心區、人才培養實訓區、產品研發區、物流配套功能區組成的“一核三區”,集創意、生產、展示、市場、體驗為一體的國家級文化示范產業園區正逐步成型。
2018年1月8日,建水紫陶營銷中心在建水紫陶街成立,面積2000平方米,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大的紫陶直營店。營銷中心通過“互聯網+”、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做“市場需要的紫陶商品和文化品”,實現全新、便捷、時尚、智慧的建水和紫陶文化旅游體驗。并在線上建立首家“建水紫陶移動互聯網博物館”,通過手機端即可瀏覽建水紫陶歷史、制作工藝、工業遺存和大師作品。
近年來,建水縣充分發揮紫陶產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建水紫陶成為建水縣脫貧增收重要抓手,一批“糧農”“菜農”逐步轉變為“陶農”、陶藝家、陶藝師,有效助力建水縣群眾脫貧增收,昔日文人陶如今變為“致富陶”。2015年至2019年,建水紫陶產業年產值從9億元增長到34.06億元。全縣工商登記注冊的紫陶企業和個體戶1631戶,從業人員3.61萬人。
建水縣在建設產業園區“一核三區”主體工程的基礎上,將從培育消費市場、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延展產業鏈、拓展產品形態、吸引資本、構建產品交易平臺、搭建藝術文化支撐體系、拓展創意人才等方面建設培育10大項目,形成“1+3+10”建水紫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工程,把園區建設成為中國西部地區具有示范性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把建水打造成國內外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中國紫陶之都”。
中國的旅游文化包括中國旅游文化傳媒、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宗教文化、中國的世界遺產、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中國藝術、中國旅游文學、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歷史文人界、中國古代考古界和中國象征文化等。旅游文化能幫助人們正確。
寸發標:小錘敲開大師門
“家鄉新華村的銀器,有著‘一把小錘敲過千年’之說,其實,小錘是不會自己敲的,是手握小錘的匠人讓這把小錘敲了千年,超高的技藝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創新精神才讓鶴慶銀器蓬勃發展,成為今天引領鄉村經濟增長的一個標桿。”第五屆“興滇人才獎”獲得者寸發標感慨地說。
從一名漂泊四方的小爐匠,到聲名遠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寸發標一直想制作一件能夠表達自己內心對祖國繁榮、民族團結美好祝愿的作品——精確還原56個民族的112個人物形象。傾注4年心血,寸發標終于在2017年8月完成了這一作品——巨幅銀雕屏風《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該屏風在國家民族文化宮展示后,受到了前來參觀的眾多國家領導人的稱贊,并入選參加了“砥礪奮進的五年成果展”。2019年9月,入選參加“偉大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以文藝方式激發內生動力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云南省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堅持深入基層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邁步小康路·唱響幸福歌”“我們的中國夢·文藝助脫貧”等豐富多彩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把精神文化食糧和歡歌笑語送到基層群眾之中,把黨的聲音和關懷送到百姓心間,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以文藝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元旦春節期間,文藝志愿服務小分隊走進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等地開展慰問演出,為當地群眾拍全家福、寫春聯。在云南省文聯“文藝輕騎兵基層行”系列活動中,6支文藝輕騎兵200余名文藝志愿者分別前往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等地區,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主題,開展慰問演出、文藝輔導培訓等文藝惠民活動。
學習旅游文化不僅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加深我們的內涵,而且也能為我們出門旅游奠定一些基矗。旅游文化是旅游行為的綜合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游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游業必須具有適合自。
聚焦脫貧攻堅重點地區,策劃特色文藝活動。2020年11月至12月,在昭通市鎮雄縣脫貧攻堅關鍵時期,文藝志愿服務團赴當地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藝助脫貧”大型慰問演出,現場近2萬人觀看演出,通過媒體覆蓋幾百萬人。開展“圓夢工程”線下6個文藝門類培訓,500多名基層文藝工作者和鄉村學校教師參加培訓,為鎮雄脫貧攻堅加油鼓勁,提振信心。
精心組織實施“圓夢工程”文藝志愿線上線下培訓。省文聯積極爭取到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項目資金,聯合多方力量,開展“圓夢工程”培訓活動,邀請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省內外21所高校的49名藝術專家授課,與云南88個國家級貧困縣定向“結對子”,開展4個藝術門類共294次網絡直播培訓,全省2.1萬名學員參訓,30余萬人次在線觀看。同時,在昭通市鎮雄縣、曲靖市會澤縣等掛牌督戰貧困縣開展“圓夢工程”線下培訓,打通了文藝志愿服務“最后一公里”,以文藝的方式激發內生動力,助力脫貧攻堅。
在OBOR戰略構想下,經濟的發展與文明的對話,必將促進國內外旅游業的發展,研究OBOR戰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對促進旅游、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
非遺助力脫貧攻堅
來到臨滄市云縣的游客,一定都會去嘗嘗當地風味獨特的美食——手撕雞。起源于明代永樂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文化傳承的手撕雞,是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0年,云縣柴氏手撕雞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第一批扶貧產品”,公司現有5個實體店,員工160余人,年加工銷售山地雞20萬只,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直接帶動當地178戶731名貧困人口脫貧,成為云南非遺助力脫貧攻堅的優秀典型。
2020年,云南省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不斷開拓思路,持續開展了一系列有創新、有亮點的活動,并在脫貧攻堅等多個領域取得一定的進展和成績。以昭通市為例,通過近些年的努力,全市一些非遺項目保護利用效果明顯。昭陽區張蝴棉制作技藝、大關縣和威信縣的蘆笙制作、鎮雄縣的石雕、威信縣的蠟染服飾、綏江縣和魯甸縣的竹編制品、巧家縣的小碗紅糖等已初步形成產品,具有了一定的市場,帶動了部分傳承人群的脫貧致富。其中昭陽區張蝴棉制作技藝多次受CCTV-7頻道《致富經》、CCTV-10頻道《百科探秘》等欄目的專訪,作為昭通絲綿制作領軍品牌,解決了100余人就業問題,帶動了蠶桑養殖業的發展;威信縣的蘆笙制作,以省級傳承人熊永忠為主,解決就業人員10余人,年銷售額達30多萬元;魯甸縣梭山的竹編工藝,以市級傳承人劉自會為主導,每年銷售額達50多萬元,另外,劉自會還多次受邀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和鹽津縣等地為貧困戶進行授課,培訓貧困戶竹編工藝,使當地貧困戶找到致富路。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