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奈良直接去大阪的話,直線距離26公里,沒多遠。但是,我舍近求遠,用了2天,圍著紀伊半島兜了一圈兒——從奈良出發,往東經伊賀、龜山,到伊勢,再沿海岸線,經過新宮、御坊、和歌山,這才來到大阪。日本的半島有很多,留下深刻印象的有3個,東京附近的三浦半島和伊豆半島,以及這個紀伊半島。秦始皇時代的徐福,據說就是在這里登陸的。
很早起床,先去泡溫泉,然后吃早餐。時間不充裕,必須爭分奪秒——此次是單人旅行,如果與家人們一起,她們絕不容忍我這樣馬不停蹄地看古跡,而是必須找一家舒適的溫泉旅館,慢吞吞地吃、喝、玩、樂。當然,度假旅游我也很喜愛,只是該學習時,一定要拿出時間學習。
建議住在新宿去哪都很近,我這次定了兩個酒店一個是新宿華盛頓新館(成田利木津直達)一個是東京灣東急酒店,定酒店時建議飛豬,安可達都看看,同一房型的價格也是一直變化的,找免費取消的預定,便于更改。現金支付 提前預約。
這次旅行,就是為了學習。在學校圖書館里,與日本有關的書,我基本都翻了翻,其中有本《擁抱戰敗》,印象最深。毫無疑問,日本人很善于總結自己、發現自己、尋找榜樣、虛心求教。他們最早拜中國為師,后來又拜荷蘭為師,當洋人靠著堅船利炮來到家門口時,他們沒有委屈抱怨,而是尋找差距,探索進步的辦法,結果,僅用30年,就打敗兩個大國,與列強平起平坐。二戰后,在一片廢墟中,他們用了20年,東京自由行攻略詳細,再次創造奇跡,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是奧林匹克首次走進亞洲,也是日本康復的標識——這么說也許有人不服氣。但我覺得,一個人如果永遠生活在仇恨中,難免精神失常,國家也是如此。包袱不丟,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國家進步的速度,與國民素質密切相關。德國在200年前,還是一盤散沙,當幾十個邦國聯合在一起,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兒是普及教育,甚至把皇宮改為大學。日本同樣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普及了小學教育,軍隊中的士兵素質,明顯高于我國。這個優勢在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中,有著明顯的體現。其實,這種事兒在咱們自己的部隊中,也有實例。比如,抗戰后期,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戰果及敵我傷亡比例,相差懸殊。駐印軍以少勝多,2個軍就收復了緬北,重創日軍第18師團,敵我傷亡比例大致為3:1;遠征軍以6個軍壓向日軍第56師團,敵我傷亡比例大致為1:3。其中的騰沖戰役,2個軍圍著2600多日軍,打了51天,以陣亡8440人為代價,收復騰沖。與此同時的松山戰場,2萬人圍著1300個日軍,打了95天才全殲,自身陣亡7700多人。
我決定去參觀淺草寺。感覺淺草寺是我來日本到東京必去的地方之一,因為它的歷史,它的環境,它的交通便利,它的老少皆宜。從酒店出來,我粗略的搜索了一下地圖,決定四處走走。一是因為天氣真的很好,而是因為兩個人覺得到處都是風景。街頭。
在遠征軍的美國教官回憶,中國士兵文化程度太低,很難掌握先進器材的正確使用方式,以至于配發到基層連隊的電臺,基本沒起什么作用,53軍榴彈炮營的12門榴彈炮,有9門因為維護不當而無法參加戰斗。相比之下,由年輕學生組成的中國駐印軍,兵員文化程度高,掌握先進武器的速度很快,因而戰果輝煌。
有人可能會說,那都是過去的事兒了。我看未必。就拿手機來說,它有極大的優勢,但依賴過重的話,恐怕也有副作用。比如某著名汽車網站,用手機看和用電腦看,內容差異極大,如今手機推送特別厲害,日子久了,難免會目光狹隘,就如同當年袁世凱看的那份《順天時報》。順便說一句,在日本旅行時我注意到,火車和地鐵上,有不少人埋頭看書。據說,日本人均年閱讀書籍40本,我國是0.7本。
Day1 上野公園—秋葉原—淺草寺—臺場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