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銀屏
“五一”小長假第一天,我們一行人相約從離石出發,懷揣虔誠之心前往心中的圣地骨脊山。
骨脊山地處呂梁山脈中段,《文物掌故集》載:“呂梁山,即谷積山,亦書為骨脊山,骨脊之義,與呂梁相通命,呂,骨脊也。”清康熙《永寧州志》、乾隆年《汾州府志》都有關于呂梁山名骨脊山的記載。現代意義上的呂梁山是指縱貫山西西部,綿延數百里的呂梁山脈,典籍中的呂梁山就是現在的骨脊山。骨脊山因地名和行政區域上的呂梁相同,十牛山水風景區好玩嗎,便有了一種代表的意象。在我的心里,無數次的想象過它的雄奇險峻、它的偉岸挺拔。
季春時節,乍暖還寒。走進信義大東溝,踏上幽靜神秘的土地去拜謁心中的圣地。沿著一片林谷行進,一條路向上彎曲延伸,路旁一樹盛開的楸子花在晨風拂扶下搖曳生香。在蜿蜒上升的山路大約行進了10多里路,道路完全隱去,人只能在草坡和樹叢中穿行。“好清澈的水”,走在前面的人興奮地叫了起來。但見一條河流從山谷中潺潺而來,水流清澈明朗,這是離石小東川的源流。河兩旁堆了厚厚的落葉,踩在上面軟軟的,像是給足底一個輕輕的按摩。涉水過河再向上走,進入了真正的原始森林中,路上綠草旖旎,櫟樹、榆樹、樺樹、松樹,不知名的樹交替出現,林木森森,遮天蔽日。在抬頭觀賞枝上嫩芽時,無意間看到對面的山坡下有一大塊冰或者是積雪,我感嘆大自然的包容,趕快以嫩芽新枝為前景,以冰雪為主體拍下了這一奇觀,并且脫口而出,“誰說夏蟲不可語冰,綠葉也可與冰雪對話!”
再往深處走,眼前呈現另一番景象:只見巨石疊蕩,嶙峋起伏,呈現不同形態,有的如鯉魚騰躍,有的如青蛙望月,有的如犀牛負重,還有的如豚豕聚會擠成一團。《水經注》關于黃河的描述:“……其水西流,歷于呂梁之山,而為呂梁洪。其山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涌波襄,雷公渀泄,震天動地”。《列子·黃帝篇》:孔子觀于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可以想象,數萬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澤國,洪水滔天,巨石翻滾。眼前的石頭應該是經歷了無數次的巨浪沖擊,在千磨萬擊后失去了棱角,靜靜的躺在這里感受時光的流轉。陽光從樹叢中鉆進來,灑在地上、石頭上和橫七豎八的枯樹上,斑斑點點,更增加了森林的神秘幽靜深遂,置身其間竟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恍惚。
我們在叢林中迂回穿行,一會兒低頭貓腰,一會猿猱攀木。走在前面的人給后面的同伴拔開灌叢,相攜向上。因為是季春時節,山里少有五顏六色的花,落葉松新長出的葉子,清新嫩綠,在透過縫隙的陽光下嬌艷而蓬勃。路上在臥著或站立著的枯樹上我們驚奇地發現樹干上長著一朵朵的象蘑菇一樣的綴生物,有的像鈴鐺相間排列懸掛樹上,有的像扇形的傘蓋,上有一圈圈的紋路,有的像蝴蝶的翅膀密密匝匝長在樹上,翩翩欲飛,有的長成了厚厚的肉瘤,用手摸上去有木質觸感,那是歲月留下的標本。后來我在資料中查到,這種植物叫樹舌靈芝,多長于楊、樺、柳、櫟等樹的枯木上,有藥用價值。
房間:野人洞和野人谷旅游景點;鄖西:烏龍江景區。 2.十堰旅游路線圖十堰是一個山水環繞的美麗小鎮。頭條來樣舉世聞名的文明之都武當山,每年都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游客,值得一游。萊陽頭條游完武當仙山,可以去美麗的丹江口水庫,看看清澈的。
路上不時與野兔、松鼠不期而遇,我們并不去打擾它們,它們也不懼怕我們,甚至還支楞起耳朵看著我們,只在我們走近時才“嗖”地鉆進深林中去。
這片林海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長在石頭上的樹。那些樹有時是一棵,有時是兩棵、三棵,有時是一叢,端端地長在大石頭上挺且直。那些伸出的根脈虬扎蜿蜒,牢牢攀爬在石頭邊緣,又順著石頭向四周延伸,再在適應的空間、石縫里深深地扎下去。那些根有時要綿延數十米,直到找到落腳的地方,根脈遷延錯綜交織,為樹桿汲取向上的能量,而那些樹桿則盡力向上伸長,迎接著太陽的光和熱。來自地面的水分養分和來自天空的陽光熱能在這種執著和頑強的較量中演繹了一場絕地求生的生存法則,并且站立成了挺拔昂揚的姿態。
其他還有祥龍谷風景區、密洞風景區、魯山龍潭峽景區、畫眉谷、好運谷、二郎山景區、燈臺架景區。怪坡風景區、昭平湖 以上是山水自然景點,平頂山也有不好的其他游玩景點 三蘇園景區(蘇軾三父子的墓地)、葉縣縣衙、航展管景區 。
我在一叢長在石頭上的櫟樹旁站立了許久,看著那直挺挺向上伸長的枝干,不由地心生感慨。為適應環境而不斷進化,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使我想起多年前在婦聯工作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官員在我市農村考察時說過,這些地方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但十多年后,我們通過一場氣勢恢宏的脫貧攻堅戰,讓5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這和那些生長在石頭縫里的樹一樣,是用信念、堅韌、不屈扎下的根。人與自然的生存法則大抵都是相通的吧!
衡南縣泉溪鎮位于耒河下游東岸,與衡陽市珠暉區隔河相望。全鎮面積約55平方公里,轄喇叭、提升、劉家坪、老龍頭、楊浦、泉長、高沖、木蔸、白沙、馬安、大基、干子塘、石嶺、知明、殷老龍15個村,3個居委會,全鎮人口
攀爬騰挪了又十里許,眼前豁然開朗,細看時,兩棵古老的松樹旁立著一座界碑,我們來到了離石、交城、方山交界的地方。這是一處亞高山草甸,從腳下一直延伸開去。地上綠草如茵,藍天白云從頭頂飄過,牛兒悠閑散步,這里是天然的草場,進入春季,附近的農民們把牛放進山林,讓它們自由覓食,隔幾天去看一次,一直持續到冬季來臨,才把膘肥體壯的牛趕回家。在這里生靈裝點著大地,大地回饋著生靈,自然與人類以溫情的方式相處著。
從下往上看,骨脊山主峰嵯峨挺拔,高聳入云,目測垂直距離約有500米左右,坡度約七八十度。在主峰的山腳下有一片亂石灘,那是山體石壁經年歷月在風雨霜雪、嚴寒酷暑的侵蝕下一層一層皴裂剝落下來,鋪在山腳下,形成一片睡著的石流海。那一塊塊石頭棱角分明,像是刀削斧劈過的。大自然不急不躁,卻用最具韌性的時光之劍把大地雕刻成別具一格的樣子。石流海厚約兩米左右,是到達峰頂的必經之路,這一片石流海在風雨之力和漫長的地質運動中石頭與石頭之間契合的很好,形成了相互的支撐,走在上面穩穩的,心里很踏實。
穿過石流海,順著山坡往上爬,半山腰看到一座石頭堆砌的雕像,象是一群神龜駝著一個石人,石人雙目如炬,凝神遠望。據說這里是大禹治水時登臨過的地方,有人叫他禹王石。不過依我看,這更像是一個士兵匍匐在地,深情仰望著前方的骨脊山頂,叫他守山石似乎更貼切些。
再往上爬,山體更加陡峭,我們拔著草叢攀援而上,走走停停,在迂回攀爬一個多小時后,終于登上了骨脊山的最頂端。人在山頭像是被四周的山林舉在了頭頂。站在山頂放眼望去,四周群山莽莽蒼蒼層巒疊嶂,漫天云海跌宕起伏。經過多年的荒山治理、退耕還林,原始林和人工林相得益彰,當下目力所及,山巒綠意飄緲,在藍天白云的掩映下,愈發壯美,讓人不由感嘆天地浩瀚,山水成韻。
骨脊山不是呂梁境內的最高點,站在骨脊山巔,東北方向有海拔2830米的孝文山、2708米的云頂山,骨脊山2535米,位列第三。 因康熙版《永寧州志》有“其名骨脊山者,以泰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蒿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脊骨焉”的描述, 且有大禹治水的傳說,便有了幾分神秘的、神圣的色彩,成為呂梁地標性的存在。
半游路線一:竹林無尾竹豆腐坂夸瀑法竹犁龍潭虎穴代縣雙瀑瀑布飛秀代縣瀑布索道懸崖棧道天空之心愛情谷牛山水道金峰站牛山水道代縣站。半游路線二:牛山索道代縣站牛山索道金峰站愛情谷天空之心懸崖棧道代縣瀑布索道代縣雙瀑。
典籍中記載骨脊山頂有漢劉耽碑,是關于大禹治水的碑記。我們沒有看到大禹治水碑記,但這已不重要了。大禹治水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已經深深鐫刻在國人的心中。在中華文明史上,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三千年的文明,但同時在漫長的歲月里黃河一次次的堤壩決溢,淹斃人畜、沖毀家園,給中華民族帶來過深重的災難。黃河安瀾成為人民共同的祈盼。大禹在治水過程中,順應水性,“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因勢利導、科學施治,克服重重困難,與百姓一起櫛風沐雨,三過家門而不入,同洪水搏斗終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的神話作為先人治理水患的典范,其超凡的創舉,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敢、奉獻、不怕困難的民族精神,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血脈中綿延。那不斷延續出現在山川大地上的水利工程——坎兒井、都江偃、京杭大運河,三峽工程、引黃入晉等等,這些工程因勢利導,創造創新思維都和流傳千古的大禹治水的精神一樣成為鐫刻在中華大地上的銘文,也深深地鐫刻在呂梁兒女的基因里,成為我們生生不息煥發生機的精神力量。
是。該風景區是石牛峰,根據查詢百度地圖得知兩個景區地址都是一個地方所以是一個景區。十牛峰,位于衡陽市西南部20公里處,衡南縣中部偏西,東距岳臨高速2公里,東距衡南縣城云集鎮25公里,東以車江鎮上龍村為界,總。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