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位于中國首都北京市海淀區、城市西北郊,占地面積2.93平方公里,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原是清朝帝王行宮和園林“三山五園”(三山是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園為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和圓明園)之一,前身清漪園,初創于清朝皇帝乾隆時期的1750年至1764年,利用元大都的水庫昆明湖與萬壽山為基本框架,植入大量傳統的廳堂和畫廊,構成氣勢磅礴、恢宏壯麗的園林建筑體系。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
萬壽山高58.59米,前山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起,經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至佛香閣,再達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登臨其上,遠近山形、樹綠、湖光、島影,盡收眼底。
頤和園園內建筑形式豐富多彩,包括亭、臺、樓、閣、廊、榭3000多間,大小院落20余處。另有古樹名木1600余株及密布園內的其他花草樹木。大量的銅、鐵、石、木雕塑,書法楹聯,耕織圖和許多建筑的遺址、遺跡,湖西北隅以巨石精雕而成的清晏舫(俗稱“石舫”)等,都蘊含著趣味無窮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園區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蕓館等庭院和大戲臺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區。也可視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頤和園建造之初的設計圖,出自宮廷畫師、建筑設計師郎世寧之手,是清代難得的一幅頤和園總體建筑規劃布局圖。建園之時,又刻意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了江南園林的一些設計手法和意境,最終把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形成一座大型山水園。其藝術構思巧妙,設計建造精巧,氣魄宏偉,場面浩大;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宏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和東方造園藝術中一處無與倫比的杰出范例。
1860年,清漪園遭到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破壞;1903年再次被修復;1924年,開放為人民公園。
1998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2屆會議上,基于世界遺產標準Ⅰ、Ⅱ、Ⅲ審議通過將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這一“人間仙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標準Ⅰ:北京頤和園是中國景觀園林設計創造性藝術的一個突出展現,并將人類創作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
標準Ⅱ:頤和園集中體現了中國園林設計的哲學和實踐,在整個東方園林文化形式的發展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標準Ⅲ:頤和園所展現的中國皇家園林是世界一種主要文明的有力象征。
打開淘寶app,復制鏈接并搜索進入店鋪。
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志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