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人類的天性。玩,更是小孩的全部。
玩,是一份熱愛,通過對事物的體察,能啟發小孩主動學習的態度,培養動手能力,引發自己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從玩中發現問題,培養主動性,讓靈感玉成,而循規蹈矩的“正經事”難以帶來福至心靈的神啟。萊特兄弟的航天夢始于童年一次拖拽著風箏的奔跑,后來人類頭頂的天空中就有了川流不息的“鐵鳥”;貝爾在孩子輕叩杯底傳遞悄悄話的游戲中陷入深思,不久后人們遠隔重洋也能拾起電話問一聲“你好”。玩是人與客觀世界的積極互動,在對自然的探索與向往中,多少天才的靈光乍現照徹了人類文明漫長的征程。
玩,不僅是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的鑰匙,更是塑造性格、豐富情感的導向。多么明顯的道理,不知老祖宗何時犯了糊涂,用一句老話“玩物喪志”給“玩”下了一個帶明顯貶義的定義。于是,孩童一來到這個世上,就被上了緊箍咒,沒有須臾的喘息時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像這樣規勸的話語有許許多多。它告訴人們,玩,會讓人虛度時光,一事無成。
果真如此嗎?
玩,一個充滿天性的字。關鍵在于你如何對待,如何去把握。如今一說到“玩”字,稚嫩的孩童們便是期待,恨不能馬上投入那沒有拘束、充滿樂趣與挑戰的世界里去。可一瞥身旁的家長,則大多眉頭緊鎖,表情嚴峻。于是孩子們噤若寒蟬,隱沒于書海,家長見孩子們如此,也心下寬慰地投入日復一日的瑣事中。殊不知,若視“玩”如洪水猛獸,避之不及,生活不僅喪失了本身的樂趣,人生的進程也便平庸而阻礙重重了。
在國外,政府規定對學前小孩禁止進行學習教育培訓,盡情讓孩子們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寓教于樂”,引導、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品性。而我們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小孩輸在了起跑線上,毫不吝嗇、拼命地找門路,讓小孩過早地學東西,幼小的心靈過早蒙上功利。
韓退之曰:“業精于勤,荒于嬉。”古人因此而教子,讓他們勤奮學習,怵惕玩樂。我認為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何謂“玩”?勤也是玩,嬉也是玩,兩者之間的差別只是在于一個“業”字。“玩”在業上,即為勤。人若用他無窮的興趣化為無窮的時間和精力,再投之于該做之事上,必然會收獲豐富的回報。“玩”在業外,則為嬉。古人所說玩物喪志即是如此。實際上,“玩物喪志”的意思是“玩業外之物,喪失對業的志向”,從而輕則庸庸碌碌一事無成,重則有家族性命之虞。
大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一位教書35年的老班主任認為,在學習中,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一個好的習慣,足以讓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尤其是學齡前小孩,是孩子學習生涯的起步階段,也是培養各種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下面的這五個習慣,通過玩和大人的引導督促,孩子完全可以養成,并受益終生。一是守時: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二是整理: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三是閱讀:終身受益的財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四是運動:激發孩子的“體能自尊”;五是做家務:培養自理能力和責任心。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