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一個把西湖搬來北京的皇家園林。我們都知道頤和園修建于清朝,故宮則始于明朝,崇禎皇帝上吊的煤山就是修建故宮挖出的土堆積而成。那么頤和園之前的明朝皇帝們就沒有想過在萬泉河水域修一座園林么?這就是頤和園不得不說的第一個秘密了。
1.乾隆為什么要毀掉魏忠賢的好山園?
在北京以西,燕山被稱為甕山,在甕山下面有一個湖被稱為甕山泊。早在金貞元(1153)元年,金主完顏亮在甕山建立了一座宮殿。所以說金主都能發現的好地方,明朝皇帝怎么會不知道呢,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羅氏就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后荒廢。此后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朱厚照、明神宗朱翊鈞都曾在此泛舟游樂。到了天啟皇帝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
正是乾隆十五年的甕山泊擴建工程使得原本位于湖泊北岸的好山園變為湖中,好山園因位于甕山泊東岸即將要挖掘的地帶上而被拆毀??梢哉f這座魏忠賢的園子如今已經在昆明湖的范圍內了,也許泛舟湖上,水域之下曾是“千歲”生活的舊址呢 。
2.娘娘墓亡魂顯靈,乾隆帝改塔為閣
乾隆修建清漪園,下令改甕山湖為昆明湖,在湖北岸興建大報恩延壽寺,并寺后興建一座九級的延壽塔。可是塔都已經蓋到第八層了,工匠們突然又接到圣旨,讓把快興建完成的延壽塔拆掉,改成閣,也就是后來的佛香閣。
傳說在修建清漪園的時候,施工過程中工人在甕山下發現一個古墓,工人不敢妄動,請示皇帝。乾隆為母祝壽心切,下令把古墓挖開。可是大家一起動手,墓門始終挖不動。于是就有人說,這是忽必烈王妃的墓,這位墓主長眠于此,如果你打擾她休息,你就會惹麻煩,她的墓動不得!乾隆聽到這個消息,有點兒不信邪,親自到現場“督戰”,并傳令,如果挖不動就用炸藥炸開。終于古墓的大石門被打開了,人們發現里面的墓門刻著八個大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乾隆皇帝嚇出一身冷汗,趕忙命人把土都蓋回去,并讓施工的工人把快要建好的延壽塔拆掉,改成能夠安撫亡魂的佛香閣。
3.慈禧為什么冒著千年罵名也要修繕頤和園?
而在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和圓明園一樣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園林本無罪,還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圓明園和頤和園最為人知的故事,卻是埋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傷痛。如果說火燒圓明園是圓明園最刻骨銘心的故事,那么頤和園的頭條新聞則離不開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為了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1886年,在興辦海軍學堂的名義下,開始修復清漪園,直到1895年才完工。慈禧取“頤養沖和”之意,將“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由于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圍墻,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從此以后,頤和園不僅是慈禧晚年避暑、游玩、做壽的御園,而且是她進行內政、外交等政治活動的行宮。
珍妃死后,尸體在井里泡了一年多,直到第二年,辛丑回鑾后,慈禧太后未免理虧,將珍妃死因歸結于崔玉貴逞能將珍妃推進井里,自己只不過當時在氣頭上。并命人將珍妃尸體打撈上來,安厝于西郊田,后葬西陵之崇陵妃園。瑾妃在井北懷遠堂東間立牌以示哀悼。后稱此井曰珍妃井,沿稱至今。井上有井口石,中有鐵棍鎖之,禁用?,F仍完好。
頤和園的建筑及文物又遭受了八國聯軍的破壞,1902年慈禧再次動用國庫巨款修復了頤和園。這次修復頤和園盡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許多高層建筑由于經費的關系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檐改為單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毀后再也沒有恢復。由于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
另一方面是她真的愛享受,頤和園的景觀命名處處透著長壽二字,恐怕西太后也和普通人一樣想著延年益壽,海軍又不是一年兩年建成的,自己的生活高質量不能放棄。慈禧也愿意派留學生,也修過學堂,可以說她并不排斥讓中國進步和發展,只是這些花費若影響到了自己享受,那便是不行的。作為最高統治者一己私欲大于為公,這樣的清政府離敗亡也就不遠了。
如今再看這個美麗的園子,她的修繕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當時的審美,但若是把這些銀錢好好地建設海軍學堂,或許能沒有甲午戰爭的一敗涂地。我們站在時間軸上回望歷史,在1886年的春天,沒有人能預測八國聯軍侵華,也沒有人能預測中日甲午海戰,歷史把選擇權交給慈禧太后的時候,她偏偏一心只想修園子,真是讓人唏噓無限。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