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挺會玩兒首頁
  2. 攻略

豐縣附近旅游景點,豐縣一日游必去景點推薦

文:齊英民

千年古鎮趙莊,自漢代以來就是集市。人杰地靈,沃土平疇,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歷經歲月的滄桑巨變,鎮域內至今還有八處古跡遺存于世:古太行堤、唐槐、明代烈女坊、碧霞祠(大廟)、朱陳村、蔣翰林故居、張玉書故居、漢皇祖陵等。

(一)古太行堤

太行堤,西起山東省單縣才堂鎮,蜿蜒貫通豐縣四個鎮,經王溝鎮向東北過趙莊、常店、師寨三鎮至沛縣,有的文獻稱之為“單、豐、沛長堤”,也有文獻稱之為“汰黃堤”或“太黃堤”,就是曾經的舊黃河堤的意思。

據民間傳說,太行堤的名稱源于漢朝。公元25年,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平復了王莽篡朝造成的瘡痍之后,一路東巡至漢皇劉邦故里參拜祖陵,答謝始祖庇佑之恩。謁陵之后,但見陵后水勢滔滔,甚是擔憂。地方官員回稟,此距黃河不足百米,水患時有發生,對祖陵構成很大威脅,而地方防御之力,恐難不及。

劉秀遂下令“筑堤保陵”,于是軍民共建,齊心協力筑起一道長長的大堤,意在保護漢皇祖陵永遠不受黃水侵害。在為該堤命名時,光武帝登上大堤,看到此堤由西南至東北逶迤而去,猶如山巒疊嶂,其走向與晉冀之地的太行山脈遙相呼應,遂將此堤定名為“太行堤”。

元明時期,黃河水患無窮,流域民眾苦不堪言。明孝宗弘治年間,御史劉大夏治河時復修大堤,延至360余里,逶迤疊嶂。“南擋洪水,北攔風沙”,庇護著堤河兩岸的無數生靈。

1、果都大觀園:集果園、花園、公園于一體,占地380畝,園中有三大景觀、四大景區和十小景點。2、鳳鳴園:位于古城河的東南角,占地90余畝,因明萬歷年間所建的一座“鳳鳴寶塔”而得名。豐縣的景點有果都大觀園、鳳鳴園。

“御史修堤”之說,在清初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中有明確記載:(太行堤)為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劉大夏治河時主持修建,起自河南延津縣北胙城,“歷滑縣、長垣、東明、曹州、曹縣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至清代,又多次加修。今存上下兩段,上段起自河南延津縣胙城,過封丘,至長垣大車集;下段起自山東東明縣閻家潭,經曹縣、單縣,止于江蘇豐縣。

縱觀歷史,劉大夏治黃修堤,應是東漢劉秀所筑太行堤的延續。自劉秀“筑堤保陵”至今,太行堤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看透風云變幻,飽經歲月滄桑,留下了太多人與自然生死抗爭的故事。

據一些耄耋老人回憶,他們小時候,在太行堤上曾見過御所瞭臺、鎮患鐵牛等遺跡;太行堤的土層深處,是沙性和淤性層層疊加而成的,質地分明,基礎堅實,似乎可聞見自遠古悠悠傳來的行夯的撞擊聲和號子聲。

大堤南側因取土形成河道,稱順堤河、堤河、太行堤河,全長54.5千米,其中豐縣境內23.3千米,流經王溝、趙莊、常店和師寨四個鄉鎮。宋代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經徐州奪汴、奪泗入海,豐縣成了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黃患頻頻發生,堤河兩岸至今還流傳著“一堤十八口”之說。現趙莊鎮域內沿太行堤就有王堤口、段堤口、前后丁堤口等村莊。

趙莊鎮域內的太行堤于1991年被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百年梨花園、豐縣百年梨樹王、豐縣城、娥墓堌、虺城、偃王城、苗城、荊軻墓、中陽里、金劉寨、馬公書院、枌榆社、三十里廟(三十五里廟)、食城、邀帝城、蕭何宅、絳侯墓、永寧寺、藥盒子、司馬溫公廟、朱陳村、杏花。

2021年底,江蘇省水利廳公示了《江蘇省首批水利工程遺產名錄》,其中豐縣古黃河明大堤和太行堤等兩處河堤成功入選。

(二)唐 槐

趙莊集老街(現名唐槐街)的東側30米處(倉口南邊)的王家院內,有一棵彎曲的古槐,至今已歷1200余年。相傳為唐初時栽植,太宗李世民的愛將尉遲恭(敬德)曾在此“勒馬掛鞭觀古槐”。

這棵樹不僅歷史悠久,還十分有靈氣,歷代趙莊人口耳相傳,奉之為“神樹”。這顆古槐形狀奇特,主干橫臥,中間拱起,看起來好像一條盤旋的巨龍,人稱“龍曲唐槐”。

它不僅長相奇特,而且生命力特別旺盛,6米多長的主干由西北伸向東南,兩端入地,兩端生枝,根本看不出來哪一端是根部。

經過長年累月暴風雨的侵蝕,整個樹干的外皮幾乎全部剝落,僅剩下巨龍腹部一層約一厘米厚的老皮,看上去形似干枯,但它卻能生出新枝,長出新芽,而且蔥蘢茂盛,越發顯得蒼老古樸、遒勁剛毅,千百年的風雨摧殘恰好成就了它的生機盎然。

它有8個主枝,每年只生一枝,交錯枯榮,多年來一直輪換著死死生生,許多有大災大難的人家,都會按節令前來許愿、燒香、掛紅。它的枝椏和樹冠也很奇特,有高聳的、低垂的、平展的,也有橫臥的;有盤繞的、交錯的、卷曲的,也有分杈的,形狀各異,姿態萬千。枯枝上長年累月的系掛著紅綢和絲帶。

“看看龍曲槐,福氣自然來”、“摸摸唐槐干,勝過福壽筵”,這兩句順口溜一直流傳在古老的趙莊街上。在軍閥混戰的亂世之年,沒有誰敢傷害它,即使是土匪惡棍、殺人強盜,也沒有人敢動它。

日偽時期,兇殘的鬼子和狡猾的漢奸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多次殘酷殺害我平民百姓和民團鄉兵達數十人,而每次躲藏在唐槐樹下的百姓和常備隊員卻安然無事。特別是樹上的槐葉,經常聽到老年人告誡年輕人,不要隨手亂摘,有些幼童誤食后會頭痛不已。

徐州豐縣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大沙河,果園你直接到那邊還可以摘些蘋果,而且還可以玩一下,非常好玩。徐州豐縣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大沙河,果園你直接到那邊還可以摘些蘋果,而且還可以玩一下,非常好玩。

傳說民國時期有一外地的賣牛人來趙莊趕集,牽牛路過唐槐樹下,牛抬頭吃了一口槐葉,虎氣生生的大老犍,不一會兒便倒在了牲口市里。

聽老人們講,在古代,槐樹象征著功成名就、權威和權勢,百官朝會,位居三公者要面對槐樹而立。所以古時候一些有意追求功名的人家,都會在自家的庭院內種上幾棵槐樹,企盼后世子孫能有人登科入仕,光宗耀祖。

一棵古樹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現在看來,這棵唐槐可能要賦予它更深層次的文化寓意了。

(三)齊氏烈女坊

豐縣的旅游景點有:百年梨花園、豐縣百年梨樹王、豐縣城、娥墓堌、虺城、偃王城、苗城、荊軻墓、中陽里、金劉寨、馬公書院、枌榆社、三十里廟(三十五里廟)、食城、邀帝城、蕭何宅、絳侯墓、永寧寺、藥盒子、司馬溫公廟、朱陳村。

齊氏烈女坊的故事,在古老的趙莊街上已口口相傳了四百余年。在清光緒年間刻印的《豐縣志.卷十.上冊》中有明確記載。

烈女坊始建于明萬歷42年(公元1614年),全石結構,寬五米,高四米余,四柱三間,雙檐斗拱,重梁三層。上層高懸“圣旨”二字,中層刻有“烈女坊”三字,下層橫額工筆題寫“旌表故民卜息聘妻齊氏貞烈之門”十四字,分列左右的兩根圓形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赤志矢貞烈冞三江悠墮淚”、“黃麻褒烈石高二墨永遺風”。

烈女的父親齊璋,字來廷,是趙莊集齊氏七世先人,來廷公臨街而居,家道殷富,曾入太學,知識淵博,乃方圓百里名儒。平時為人豪爽,疏財仗義,深得街鄰們的尊敬。

豐縣一日游必去景點推薦,來廷公之女齊淑,人稱齊文學,從小飽讀詩書,端莊文雅,知書達禮,精于刺繡,琴棋書畫無所不曉。年十七許聘卜花樓卜息為妻,深居簡出,待嫁閨中。是年夏,卜息乘船外出,遇河決,溺于渡,淑聞之,涕淚不止。次日乘人不備,棄一雙繡鞋于岸邊,投河殉夫。

最為離奇的是二人被打撈時,“衣帶縈繞,面目如生,并肩挽肘,浮于水面”,此情此景感天動地,世人無不動容,感嘆不已:真乃天作之合,亙古奇聞也。縣、府逐級呈奏,神宗帝感其貞烈,遂頒諭旨,建坊旌表。

齊氏烈女坊于明萬歷丙午年(1606年)落成,建成之后的二百年間,文官至此下轎,武官至此下馬,布衣行人至此也肅然起敬。烈女的故事代代相傳,也賦予了它許多傳奇的色彩。

據老人們回憶,每當人們在牌坊前講述烈女的事跡時,牌坊的石柱便開始潮濕滋潤并滲出水珠來,人們就知道是她害羞了,流淚了。她畢竟是一位未出閣的姑娘啊!可嘆烈女坊在“破四舊”時期毀于那場浩劫。

直到2002年才得以重新選址,按原樣式順街而建,2003年5月竣工。現立于趙莊大街北首,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碧霞祠,原名碧霞元君祠,俗稱大廟。它位于趙莊集老街的最北端,原為道觀,始建年代不詳,在唐朝和明朝各重修過一次。唐初修廟時,尉遲敬德來此監修,曾把馬拴在一棵槐樹上,此槐就是保留至今的唐槐。

明代重修,保留至今的有兩塊石碑,存有近兩千字的碑文,彌足珍貴。碑文中說:“我豐西北廿里許,有趙莊集之艮方碧霞元君一祠”,“古豐趙莊集東北隅有碧霞祠,后有混元閣”。石碑刻有龍紋,十分精美。碑身長2.7米,分別刻于明崇禎十一年的季春和孟秋。

碧霞祠亦稱碧霞廟,老百姓把它俗稱為泰山奶奶廟。大殿內供奉著碧霞圣母,在道教中她是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帝君之女,謚號天千玉女碧霞老君。傳說碧霞圣母道妙無窮,神化莫測。

道教中的上清與玉皇讓她審察人間善惡,察善者以彰之,降之以福,有神佑護,察惡者以懲之,降之以禍,神則責之,使惡者不敢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使之改過遷善重新做人。

到了明代崇禎年間,戰亂不已,時事多艱。北虜南寇猖獗,使這里的道士杳然無存,祠閣衰危。一位名叫如緣的僧人來到這里后,幾經努力,又把這里變成了一座道佛合一的方外勝景。

在新建的混元閣南面,又增建了東西二閣,里面供奉道教的五斗星君(即東、南、西、北、中五方斗宿之總名)。道教混元一派,源自武當。百姓們不論遠近,均來此廟,祈禱求福,求財求平安,一時間香火旺盛。曾幾何時,這里車馬云集,善男信女、商賈騷客、達官貴人紛至沓來,儼然一處勝景。

清光緒版《豐縣志》記載,豐縣境內的碧霞祠共有三座,其一在豐縣舊城南門外,其二在華山,而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就是位于趙莊集東北角的這一座,關于前兩座,遺跡早已蕩然無存,我們只能在文獻里看到只言片語的記載,而趙莊鎮的碧霞祠遺址至今猶存,并且有石碑存在。

至清朝末年,這里的廟宇已破敗不堪。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廟宇在一次次的戰火中慘遭損毀。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曾進行過一場攻堅戰,國民黨四區保安團以及國民黨豐縣張子超部約一個營的兵力駐扎于此,憑借大廟獨特的地理優勢,以此建造軍事據點,負隅頑抗。

但我英勇的冀魯豫三軍分區九團官兵在豐縣、魚臺、金鄉等縣武裝的配合下,從下午三點,雙方開始激戰,至晚上八點,九團開始圍攻,槍聲四起,炮彈、手榴彈的爆炸聲此起彼伏,敵軍被打的落花流水。

僅用兩個多小時,便順利地拔除了這個據點,全殲守敵300余人,以國民黨武裝的失敗而告終。冀魯豫軍區特通令嘉獎,史稱“趙莊集戰斗”。

解放后,大廟里的磚頭被拆了重新建了房子,用作糧庫。到了破“四舊”時期,這座佛道合一的建筑群以及廟內雕像被徹底破壞殆盡。只有大廟門口路西的一眼當年僧尼們汲水用的老井保留了下來,為附近的百姓們又服務了許多年。

如今的大廟遺址,面積還有近一萬平方米,臺高坡陡,仍高出地面近兩米。環繞遺址一周,廟宇的殘磚破瓦隨處可見,遺址上用廟中的磚瓦修建的糧倉至今猶在。

幾段老圍墻上,依稀可見當年打仗時留下的槍眼。我小時候與幾位伙伴在此玩耍,還曾在這些老圍墻邊撿拾到幾粒子彈殼呢!

(五)朱陳村

“朱陳村,朱陳村,一村兩姓世代親。不攀高門與富貴,百年好合結婚姻。”;“朱陳村,朱陳村,朱陳兩姓共老墳。生做朱陳人,死為朱陳魂。”這是在趙莊鎮域內世代流傳的兩首歌謠。

朱陳村位于趙莊鎮東北角三里許,歷史悠久。據《朱氏族譜》記載:“朱陳村源于漢,興于唐”,千百年來,“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隨其父在徐州生活23年。

他在《朱陳村》一詩中寫到:“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縣遠官事少,山深民俗淳”。“生為朱陳人,死為朱陳塵”。“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

清乾隆版《豐縣志》記載:知縣盧世昌為疏浚河道,在縣西二十里的趙莊挖太行堤時,得“朱陳村”古碑一塊,碑上書“唐白居易寫《朱陳村》詩即源于此”。宋朝蘇軾在《題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一詩中也提到了朱陳村:“何年顧陸丹青手,畫作朱陳嫁娶圖”。“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也有“許結朱陳”一詞。清同治版《徐州志》以及《江南通志》等志書也都對朱陳村作了明確記載。1983年縣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次年三月又在該村立了朱陳村紀念碑。

據傳,古朱陳村環境優美,像世外桃源,男耕女職,民俗民風淳樸,又多出俊男靚女,而且有文化,知禮儀,但他(她)們不攀高門富貴,不愿遠嫁遠娶,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生者不遠別,嫁娶先近鄰”。

蘇軾的詩句“聞道一村惟兩姓,不將門戶買崔盧”,說的是崔家和盧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是富有的大戶,都看上了朱陳村的妙齡少女,兩家大戶都托媒人,要娶朱家和陳家的姑娘,并許下重金和聘禮。可是,朱陳村人就是不為錢財所動,均婉言謝絕了。

關于古朱陳村的確切位置,多年來還一直存在著爭議,眾說紛紜。白居易在詩中說“去縣百余里”,而趙莊離縣城才三十里,詩中又說“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而豐縣西北是一片平原,沒有山,也沒有澗。

況且現在的朱莊、陳莊中間還有個常莊。那么歷史上的朱陳村到底在豐縣何處?近期,豐縣的一批文史學者正在民間走訪,進行深入、細致的考查,也許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拿出詳實的資料和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真正解開朱陳村的神秘面紗。

(六)蔣翰林故居

和朱陳村相鄰的村莊名叫黨樓,居住的大都是蔣姓家族。

他們祖籍豐縣城西北蔣老家村。清道光年間黨樓村出了一位翰林院學士蔣兆鯤。此人聰穎睿智,讀書過目不忘。18歲入縣學,23歲中拔貢。道光26年(1846年)中舉,次年(1847年)進士及第,選庶吉士。

此時其父來京省親,患病不治,歸家瑩葬,廬墓三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守制結束后,重新入京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參修國史及《宣宗實錄》等。后欽點東河知府,又后補道員,為治理河南、山東境內之黃河、運河做出了貢獻。此人為官清廉,從不貪戀錢財。

聽老輩人說蔣兆鯤確實是個清官。相傳他的傭人梁田曾有一次規勸他說:“老爺,治水是個肥差,何不趁此置些家業?”翰林爺生氣地說:“居官應盡職盡責,為民造福,絕對不可貪污,中飽私囊,禍國殃民者,遺臭萬年。做官應清廉,應叫后人稱頌,名垂青史。

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么多干啥?”一席話使梁田深受教育,在周圍十里八村迅速傳為美談。黨樓村蔣姓族人崇尚節儉、道德傳家,莊上從來沒有過什么明堂瓦舍,多年來都是個很一般的村莊,可見民風淳樸、美德傳承。

蔣兆鯤家世淵遠,耕讀為本,其父蔣德璟(字孚徽,號如農)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拔貢。當時黨樓村有句歌謠:“蔣德璟真會弄,父子爺倆雙拔貢。”德璟及第后,候選直隸州判官。因事母至孝,辭官居家養母。平日里在家讀書教子,為鄰居排憂解難,調處糾紛,享譽鄉里,受長子兆鯤之榮,誥封中憲大夫。

蔣兆鯤有位弟弟叫蔣兆鯨,在清咸豐年間因組織修筑趙莊寨抵御捻軍和土匪而深受百姓愛戴。據光緒版《豐縣志》寨圩篇介紹,“(趙莊)寨周長五百三十丈,南北二門,濠二道,咸豐十年蔣兆鯨倡修”。為了建成一個堅固的寨堡,蔣先生發動趙莊周圍富戶拿錢拿糧,窮人出工出力。他親自監工,確保用料精細,施工精準,把趙莊寨墻修得高大堅固,是當時豐縣二十五寨中修得最好的一個寨堡。

蔣氏一門,曾先后出現了兄弟四游太學,叔侄兩舉人,兄弟雙拔貢,父子雙拔貢等科舉現象,足以說明蔣氏不僅家資豐饒,而且有著重視教育后代的良好家風。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良好的家風,才會厚積薄發,而產生了像蔣兆鯤這樣被選為翰林的人才,為豐縣的科考增加了可嘉可書的一筆。其后裔中比較著名的是當代文史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蔣天樞。

(七)張玉書故居

趙莊鎮是清朝太平宰相張玉書的第二故鄉。在鎮域內關于他的故事多年來流傳著兩個版本。一個源自張土城村的張小樓自然村。另一個源自王學屋村的張樓自然村。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江南丹徒(今屬江蘇鎮江)舉子張玉書(字素存),徒步赴京趕考。

當他千里跋涉到達豐縣時,突發疾病,高燒不止,他勉力支撐到豐城西北三十余里的張小樓時,已到掌燈時分。四肢乏力,疲憊不堪。

見天色已晚,又無店鋪可投,便在路邊一家廢棄的茅草庵內昏昏沉沉地睡著了。天色微明之時,他的呻吟聲驚動了早起趕路的張老十夫婦。

老夫婦在朦朧中見是一位年輕的書生在發病,動了惻隱之心,趕忙領回到自己家中,煎湯驅寒,并請醫延治。在老夫婦的精心護理下,醫治半月有余。剛有好轉,他便急于進京趕考,豈料匆匆趕到京城后卻發現考期已誤。空勞一場的張玉書心情十分懊惱,只好敗興而歸。

回程途中,為了報答張老十夫婦的活命之恩,特又回到張老漢家中,意欲告別后重返江南繼續苦讀。張老漢夫婦極力挽留,想讓他在新辦的張小樓學館內一邊教書一邊溫習功課,等待下期再考。

徐州豐縣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大沙河,我覺得直接到大沙河公園可以看一看,這邊確實是比較好玩。

張玉書十分感激,想到自己離家千里遙遠,病體又剛剛恢復,不能再作長途奔波,不如就在此復習功課,下次赴京也確實方便。于是先向家中寫了一封信,告知情況,免除了家人的牽掛。

張玉書答應留下任教的消息不脛而走,鄰近的張老家、張土城等村莊的張姓族人都爭相把孩子送到學館就讀。一時間,生源暴滿,張小樓學館也名氣大增。張玉書在這里度過了三年的寄居生活。

張家祠堂落成時,族人邀請他題寫了“張家祠堂”的匾額,并為張氏的林門楹柱上撰寫了一幅對聯:山右數來蹤,罔阜千秋傳勝概;江南綿世澤,淵源百代發潛光。

從這幅楹聯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的書體遒勁有力,族人盛贊不已,可惜的是楹柱在“破四舊”中被損毀。特別是楹柱上的望石猴,已無處可覓。此古跡先是被棄于前小樓西南角,村民們為出行方便墊在溝上作小橋用,后被運至張土城學校內存放。

豐縣好玩的地方有:漢皇祖陵、江蘇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豐縣宋樓鎮萬畝梨園等等。1、漢皇祖陵 位于今江蘇省豐縣趙莊鎮金劉寨村,是以漢高祖劉邦的曾祖父、劉姓大始祖劉清墓如今是豐縣十大著名景區榜首,如今建立。

在任期間,慎謹廉潔,效忠皇室,輔佐康熙帝治理朝政,為國家的統一和興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清朝名相”。

另一個版本是說張玉書投宿在了趙莊集的一家旅店,病倒后,身上的盤纏已所剩無幾。聽說趙莊集南五里有個叫張樓的村子,是張姓人聚居的地方,于是打算去找本家尋求幫助。由于高燒不止,又饑又渴,昏倒在張樓的路邊。

張老十是張氏十一世祖儒紳公的小兒子,在家中排行第十。張儒紳1612年(明萬歷壬子)生人,張玉書1642年生人,張氏族譜上記載的張老十父親比張玉書大三十歲,那么,他的第十個孩子怎么可能救張玉書呢?如果去救,也只能是張儒紳本人。這就排除了張老十救張玉書了。

張老十的后人,現在只有一戶,就在張樓居住。張樓人認為搭救并收留張玉書的是張氏十二世祖荀鶴公。后來張玉書返回張樓報恩時,荀鶴祖已不在了,張玉書于是命令豐縣全民一家一車土,把老人的墳墓筑得又高又大,位置大約在今王仙橋東北方向的一塊田地中。

關于那對楹柱的來歷,張樓人舉證說,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張姓族人星輝、含輝所立。含輝,名叫張炳夢,舉人。而這時,張玉書(1642-1711)已經去世七十多年了。

傳說畢竟是傳說,相比之下,還是族譜記載和當地村民世代口耳相傳的傳說以及那些刻在石碑上的老古董才更加令人信服,出于治學的嚴謹,當然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但不論哪個版本,張玉書的故事都是流傳在趙莊鎮境內,說趙莊鎮是張玉書的第二故鄉,他與張姓族人的不解之緣是無可爭議的。

豐縣附近旅游景點

(八)漢皇祖陵

漢皇祖陵,俗稱漢皇林,位于今豐城西北七公里處的518國道北側的趙莊鎮金劉寨村,是漢高祖劉邦的老家,被史家稱為漢高故里。

它是以漢高祖劉邦的曾祖父、劉姓大始祖劉清的墓為中心擴展而成的一座陵園陳列館。內有墓丘、墓碑祠廟、殿堂、二十四帝塑像等眾多歷史景物,是考察劉氏宗脈,弘揚兩漢文化的最佳景點。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依托劉清之墓,已建起了漢皇祖陵景區,成了一處遠近聞名的漢文化景區。一期投入近五億元資金,占地二千多畝。建有漢源廣場、漢闕大門和漢源大道,設有帝王出征巡游浮雕墻圖和漢史長卷。

在徐州豐縣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說豐縣大沙河蘋果園,你可以在那邊去摘蘋果的

包括生平傳奇經歷,如龍霧橋、枌榆社、五門出逃、七里鋪避難、螻蛄救主、馬公書院等以及軍事卷勘定致亂的豐西斬蛇、鴻門脫險等。景區內有一尊全國最大的劉邦雕像,2017年落成,非常雄偉壯觀。

雕像高42.6米,寓意兩漢歷經了426年的風雨。單是披風就超過24米,為國內最長。整個雕像恢弘壯觀,氣勢磅礴,展現了高祖以氣吞山河之勢,提劍斬蛇,一統天下的雄姿,把《大風歌》的氣度彰顯得淋漓盡致。大漢壇為現代造型,高端大氣,令人贊嘆不已。

劉邦出生在豐縣,以后發跡并稱帝,成就霸業,也為這個村子帶來了無限的榮耀。

如今開發旅游,村民們搬進了統一建造的新房里,古村復建成大片的仿古建筑群。金劉古寨成為人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節日的漢皇祖陵景區,燈明彩炫,人流如梭。春節假期,更是車滿為患,游人如織。走親訪友歸來的年輕人,拖家帶口,潮水般地涌入景區。

劉氏后裔在此燒紙焚香,燃放鞭炮和煙花,祭祀先祖。景區內外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漢皇祖陵景區自2021年9月起,已正式更名為“漢祖圣境”景區。

八處古跡,一部滄桑史。千年古鎮趙莊集,歷經歲月的雨雪風霜,見證了它的歷史變遷;沉淀的歲月,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趙莊人的離合悲歡。如今這些古跡和傳說已成為漂泊在外的老鄉以及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的縷縷鄉愁,成為家鄉人抹不去的記憶。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2728.html

聯系我們

18942620423

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郵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

QR code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 182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在线播放| 免费播放在线日本感人片| 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大片|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二级毛片在线观看| 理论片2023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打麻将脱内衣的小说阿蕊| 亚洲卡一卡2卡三卡4麻豆|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99久9在线|免费|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久操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老熟妇牲交| 十八在线观观看免费视频|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明星造梦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 粉嫩小仙女扒开双腿自慰|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日日夜夜嗷嗷叫| 在线观看毛片网站| 中文字幕久久久|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三级| 粗壮挺进人妻水蜜桃成熟漫画|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网站 |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女女高清| 欧美老少配xxxxx| 国产肉丝袜在线观看|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