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是中國唯一以山水著稱的城市。桂林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在唐代就已聞名遐邇。據《南史·唐紀》載:“元和五年(820年)正月,元兵渡江,攻下陽朔。三月三十日唐明皇乘船南返時,李元度與楊玉環、趙姬等乘龍舟于漓江之上自東而西游覽桂北。
”至元和十二年(1282年),在朝廷的支持下,桂林被重新納入中央政府管轄范圍。此后近500年間:由于歷史的變遷,桂林地區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唐、宋王朝先后在此建了8座城池;元初和明初共在這里出現了23次大型聚族而居或建城定居的盛況。明清時期雖有很多城池被廢棄,但依然留下了不少地名。
一、主要風景區
從歷史上看,桂林地區早在秦朝就有對水和巖溶地質景觀的記載。公元二、三世紀左右,桂林地區的巖溶地貌更是空前繁榮,當時不僅在桂林境內留下了大量的溶洞群。到宋末元初,又在桂林郡內形成了大小20多座著名洞穴景觀。隨著桂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漓江及陽朔山脈等山地型自然景觀也隨著喀斯特地貌而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成為了桂林山水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區。桂林旅游風景區的主要游覽內容是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指桂林地區山、水、洞、石與喀斯特景觀相結合組合形成的風景名勝景觀。它主要包括漓江(上游)和山水城(中游)兩部分。
1、漓江
漓江位于廣西北部,漓江流域范圍包括桂林、陽朔、全州、興安四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山水之一,是桂林山水精華所在。漓江發源于廣西桂林漓山之中,與廣西山水相交,再注入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是一條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大江。漓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線之一。它全長約545公里,流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在游覽中主要欣賞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桂林山水甲天下”等等盛譽。漓江發源于桂林市境內,是世界上唯一一條沒有經過人工雕琢又可乘船游覽的河流,故又稱“水上桂林”。漓江兩岸秀麗多姿,以喀斯特地貌為主。每到夏季,水漲江平,舟行碧波上,煙波浩渺;兩岸奇峰競秀,層巒疊嶂;江面煙波浩渺;碧波蕩漾;山青水秀,百里竹海;峰巒疊嶂;奇峰倒影;煙波浩渺;奇洞滴翠……美不勝收。
2、山水城
山水城位于桂林市區西南部,是漓江(上游)和陽朔山脈的分水嶺。它以山水為主勝,故名山水城。其中主要景點有:桂湖、漓山、三江口、疊彩洞、七星巖、龜山等。山水城被視為桂林山水的代表之一,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 級旅游景區。桂林山水是指桂林地區山水各具特點卻又相互融合的自然景觀。其中桂林市區及其周邊的山清水秀;陽朔則是位于桂林市中心東部的“城中”之城;漓江則是桂林山水的母親河。從世界范圍看,漓江沿岸城市如香港、澳門等都被稱為“大都市”。
3、漓江上段和陽朔山脈的主要景點:喀斯特瀑布群、木蘭村、獨秀峰及其周圍的自然風光等漓江上段桂林山水風景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各具特色,具有典型的喀斯特自然景觀
漓江上段桂林山水風景資源種類齊全,且集中分布,其主要風景區有龍勝大石圍、陽朔木蘭村、恭城瑤寨等。龍勝大石圍位于陽朔北部山區,距縣城12公里,面積約460公頃,四周群山環繞,背靠桂林漓江,面朝漓江大橋,與漓江風景名勝區相隔不遠。龍勝大石圍呈圓形,寬約50米,深約60米,高約100米。整個大石圍由七個大石圍子群組成,面積約460公頃。從四面環抱中軸展開,長約120公里,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洞穴群綿延不絕。木蘭村是漓江風景名勝區最大規模的一個村莊。
二、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是歷史文化名鎮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類古鎮,其中以古鎮的建筑和文物保存最為完好,因此被譽為“歷史文化名鎮”。現存的古鎮建筑有古城墻、古牌坊、文昌閣、周氏宗祠中有三代進士),還有文昌閣和五賢堂等。這些建筑的特點是:它們布局嚴謹桂林山水甲天下旅游攻略,規模宏大,保存較好;在規模和風格上具有明清江南獨特藝術風貌。這些建筑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但至今仍能依稀看到當年繁華景象,它們就像一塊歷史遺產,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四大名鎮”為:金錢鎮、龍勝鎮、平樂古鎮和坪塘古鎮。金錢鎮名源于金代王衍及其族人所擁有的財富。
據《華陽國志》載:“自秦初置廣西東道,兩粵共分五郡……秦時桂林地區屬東道西陲郡縣。漢屬南越國”;唐高祖武德元年(621年)將桂林劃入了益州區;唐憲宗至德二年(714年)設置桂林地區都督府[1];宋至元十九年(1293年)設平樂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升平樂縣。平樂鎮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1、龍勝鎮
龍勝古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城鎮,也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歷史文化名鎮。龍勝古鎮是桂林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城鎮。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全鎮東西長20千米,南北寬3千米,面積243.7平方千米,轄14個村。龍勝鎮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風景優美。古鎮歷史上人文薈萃,曾孕育了以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元代大儒趙孟、明代“狀元”張謇、清代“三朝名臣”文天祥等杰出人物。現有明代石牌坊21座、清代牌坊3座、明代磚雕建筑30多處;街道兩旁保存較好的明清民居達300多棟。
2、坪塘古鎮
坪塘鎮區以明清時期的古城墻和大量古建筑而聞名,因坐落在一個四周環水的半島上,酷似一個水塘而得名。歷史上的坪塘是漓江支流小東溪流經過的一個重要渡口,自古就有“三河交匯”之稱,即以臨江的龍勝河為中心,以臨江而建、臨水而居的居民有20多萬人。這片水域有近千畝水面,形成一個巨大自然湖泊。該湖泊以水清、石奇、洞幽為特色,四周環繞著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蔥郁的農田。這是一片有著兩千多年歷史、曾是繁華古縣和軍事重鎮的寧靜小鎮。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坪塘生活一輩子,沒想到竟沒有一天是安逸清閑的。”這句話體現了小鎮居民生活恬淡、安逸、閑適,而又帶有一種古樸與神秘并重的意味。坪塘古鎮主要建筑有古城墻、牌坊、古戲樓等景觀:“三河交匯”之稱的臨江大堤與青磚古民居組成了古鎮核心;青石板鋪就出來在狹窄幽靜環境中古樸典雅、充滿田園風光與濃郁江南風情的小東溪流與清澈河流交相輝映;沿江建筑特色鮮明:錯落有致、高低錯落,形成富有韻律感和變化豐富的建筑空間格局。
3、金錢鎮
位于桂林縣城西南20公里的金錢鎮,是一個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小鎮。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金錢鎮有四大歷史文化遺產:一是由北宋詩人王衍所建的城池;二是宋咸淳年間修筑的明月街;三是北宋慶歷年間建的文昌閣和周氏宗祠;四是金代建筑。古城始建于北宋年間,金代初定名“金錢鎮”。據《金泉縣志》記載:“城址在金錢南門外約十里”。金錢鎮位于平樂縣西部,地處桂中南丘陵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境內自然景觀豐富,山巒疊嶂、林茂糧豐;人文景觀多姿多彩,有“小漓江”之稱。金錢鎮被譽為“千里畫廊”,素有“八桂重鎮”之稱。該鎮是桂東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廣東龍川交界桂林山水甲天下旅游攻略,交通十分便利,歷來是廣西物資集散地(據史書記載)。
三、主要景點
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中最美的一朵奇葩,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桂林的山水景色可謂“奇秀甲于天下”,被譽為“桂林山水之魂”。漓江,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發源于興安縣三塘鄉龍勝村,流經興安縣和荔浦縣,于荔浦縣三塘鄉注入北部灣。漓江風光壯麗壯觀,兩岸奇峰突兀,巖洞星羅棋布,石筍突兀江中,形成著名的漓江風光。七星巖位于桂林市象鼻山南麓,因其狀如水星狀而得名。整個巖體由水蝕洞穴和砂巖組成,因其形如磨盤狀而得名。另外,漓江上還生長著100多種樹木(包括杉樹),其中有許多植物為世界罕見。
1、七星巖
位于桂林市中心象鼻山南麓,象鼻山是一座山。由七座山峰組成山的形狀,因此,人們又將它們叫做七星山。山上多奇石、瀑布,還有石筍、石鐘乳。這里是一處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景區。山雖不高,但由于山體形狀酷似北斗七星的形狀,因此也被稱為北斗山。景區主要由七座山峰組成,最高峰為大王峰(又名天生橋),海拔1774米。山上分布著大小山峰80多座,最大高達1750米桂林山水甲天下旅游攻略,最低點海拔僅68米,形成了“七星連珠”景色。
2、陽朔
陽朔,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位于桂林市陽朔縣城南約4公里處,與荔浦、全州、陽朔毗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陽朔風景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奇、石怪”著稱于世。這里擁有喀斯特地貌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景觀共200多處,其中典型的喀斯特溶洞群景觀,被譽為世界溶洞藝術珍品,被譽為“天下第一洞”也是陽朔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是國家 AAAA級旅游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它是世界溶洞之鄉、世界巖溶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它集雄偉壯觀、秀麗多姿、氣象萬千為一體。據有關部門估計,每年有數十萬人前來游覽陽朔,留下了許許多多美麗而令人向往的故事。
3、桂林山水甲天下景點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是國家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桂林是世界上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山水城市。桂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雨量為468毫米。年平均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間,年平均降雨量在700毫米以上。桂林地區全年降水稀少,全年降水平均集中在7~9月間。桂林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廣西中北部、珠江三角洲東部平原內。
4、遇龍風景區
遇龍風景區位于桂林市興安縣西北部,景區面積100平方公里,國家 AAAA級旅游景區,桂林四大旅游區之一。景區由象鼻山、七星巖、遇龍灣三個主要景區組成。象鼻山是漓江上唯一未被污染、面積最大、山形奇特的山。站在象鼻山頂俯視漓江,遇龍、大七彩湖映入眼簾。七星巖和遇龍灣以山巖、瀑布為主。大七彩湖長達10公里,湖水碧綠如玉,像碧玉鑲嵌在碧綠的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仿佛碧玉浮于水上。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本文由ChatGPT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mujiusi.com/gonglue/8776.html